簡介
史保嘉出身于干部家庭,在文革中參加了北京師大女附中“四三派”,后成為“二流社”成員。在1967—1970年,寫有舊體詩詞40余首,詩作在各沙龍中流傳。她處女作《臨江仙》,因為表達(dá)了對文革運(yùn)動的幻滅心態(tài)和人生喟嘆,曾引起廣泛共鳴,在北京中學(xué)生中廣為流傳。
寫作背景
1968年夏天,她和女附中的兩位學(xué)長戎雪蘭、潘青萍一同混入水木清華……晚上則趁著清涼的夜色,或荷塘賞月,或秉夜長談。有一次,她們還趁著月白風(fēng)清潛入頤和園,她和戎雪蘭并排躺在排云殿腳下一只平底大船的艙底,聽微波拍岸,望斗轉(zhuǎn)星移,推心置腹,海闊天空,人仿佛與山,與水,與風(fēng),與月融化在一起,進(jìn)入一種寵辱皆忘的無我之境,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升華。那時她十七歲。十七歲正是人的一生中的春天,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階段!碑(dāng)她們?nèi)吮还ば牳綦x審查后,史保嘉仍然堅持寫詩,她和戎雪蘭在同一個時間要求上廁所,然后在廁所內(nèi)悄悄互相交換詩作。
當(dāng)時同史保嘉有過詩詞交流的,還有師院附中、28中、北大附中、清華附中的舊體詩詞愛好者。史這時開始在沙龍中享有詩名。史保嘉1970年贈詩戎雪蘭:“筆伐四月識君志,戈枕三載賴師尊!比盅┨m則回有七律一首:“芳凄草迷歸路斷,綠綺久損恐難彈。卷紙雖感君意暖,無奈歲月易溫寒。靈旗空揚(yáng)赤子縶,朱簾待秀正辛酸。去載玉關(guān)一掊土,勝似秋山楓葉丹!
在1968年后,史保嘉和師大女附中的同學(xué)在哲里木盟扎魯特旗香山公社插隊期間寫有《滿江紅·答友人》和《紅花行》等,表現(xiàn)了她在內(nèi)蒙古艱苦、惡劣的環(huán)境中,對青春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
史保嘉的《滿江紅·答友人》一詞寄出后,唱和的人甚眾,約有30余首,閏恒有“待來年再看史、青、蘭,在誰家?”句,這些詩都已散失。1969年下半年,史從內(nèi)蒙古經(jīng)河南、甘肅、山西走串達(dá)五個月,回京后在幾個朋友家輪流棲身,在圈子里成為中堅人物。當(dāng)時,寫有“滿江紅”答友人。
1970年史保嘉與師大女附中的戎雪蘭、潘青萍、武嘉范、陶雒誦、張雷、孔令姚等人,以及男4中的趙振開、曹一凡、史康成,還有清華附中的仲維光、宋海泉、鄭光召、甘鐵生、劉滿強(qiáng)、車宏生等形成一個圈子。1971年后,史保嘉在蘭州當(dāng)工人,在“五一六”運(yùn)動中被審查,由于受到政治打擊從此擱筆。
部分作品
《臨江仙·記康寧的四條熱帶魚》1967.11 史保嘉
劍頭鳳尾翩翩舞,清漣顧影婷婷。
靜如秀玉動生瑩,彩鱗多婀娜,錦鰓自含情。
杯中有水樂便在,何必逐浪平生?
龍門堪勸鯉兄明:似我非無志,終飾案頭瓶。
《滿江紅·答友人》1968于哲盟
茫途疲旅,此去豈必重披掛。憶流年,三度曇花,往事煙霞。一別小園春秋夢,畫中塞外今是家。欲浪跡三江尋故事,遍天涯。
斷血戟,譜胡笳,棄長纓,赴蠻韃。卻人情依舊,足下難乏。蘭草經(jīng)年伴忠骨,詩魂幾醉付黃沙。何須顧當(dāng)年曾臨海,雄關(guān)下。
《滿江紅·答友人》1970于北京
別來一載。晉中會,又值年殘。喜重讀,華章秀藻,韻簡毫寒。無能信筆任沉浮,有勞俯拾責(zé)與贊。看志得意滿文橫溢,曾何難。
春秋史,付笑談,血珠字,任千般。多才莫詫我,無意苦攀。躬耕未感天倫樂,凡心寧棄儒子冠。已秋風(fēng)隔斷歸時路,是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