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朱恩馀1953年赴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畢業(yè)之后,回港就職于中國冷氣公司。良好的工作表現得到一個印度老板賞識,邀請他一起開辦工廠。
此時,朱恩馀的父親朱敬文與朋友合資辦的工廠因經營不善陷入困境,虧損嚴重?吹竭@種情況,朱恩馀決定進入父親的工廠竭力一試。結果,他用了3年的時間做到平衡收支,并在第4年轉虧為盈!【驮诠S開始盈利的時候,父親的股份被合伙人收購,朱恩馀決定自立門戶。
1972年,朱恩馀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第一間公司——香港翔龍有限公司。得益于在中國冷氣公司時與美國客戶打交道的經歷,朱恩馀發(fā)現低端產品利潤空間狹小,不是長久發(fā)展之道。于是,他果斷地把目光瞄準高端市場,針對國際知名品牌,力拓德國、荷蘭、俄羅斯等出口市場。朱恩馀明智的抉擇和戰(zhàn)略為其企業(yè)日后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成就榮譽
1988年,朱恩馀在廣州芳村成立廣州立康制衣工業(yè)有限公司,經營策略堅持走高端路線。面對歐美出口門檻不斷提高,很多企業(yè)受困于“成本高價格低,利潤空間不斷縮小”,處境日益艱難,而占據高端市場的立康早早走出了價格局限,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 現在,業(yè)界對“開發(fā)自主品牌”的呼聲越來越高,立康是否也會順應時勢轉來料加工為品牌開發(fā)?朱恩馀認為,“加工市場潛力很大,還有未發(fā)掘的市場等待開發(fā)。并不是所有的企業(yè)都有必要去開發(fā)自主品牌,只要抓住市場需求,加工也是大有可為!
1992年,朱恩馀在蘇州高新區(qū)投資100萬美元成立了蘇州立鏘制衣有限公司,成為蘇州高新區(qū)引進外資的第一家企業(yè)。在他的帶領和聯絡下,更多的海外同鄉(xiāng)、朋友陸續(xù)在蘇州投資辦廠,投資總額超過1億美元。華僑搭起了溝通世界的“橋”,才有了蘇州高新區(qū)如今的發(fā)展規(guī)模。 致富思源、熱心國家建設一直是華僑華人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除了在蘇州的工廠,朱恩馀將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放在了支持蘇州的教育、衛(wèi)生等公益事業(yè)。從80年代起,連續(xù)20多年的時間,朱恩馀帶領朱氏家族先后向蘇州4所大專院校、一所小學等6個社會福利機構、30個單位、69個項目,捐贈折合人民幣5800多萬元。而在江蘇捐款累計達到1.5億多元。
1987年,朱恩馀偕夫人謝玲玲到蘇州大學考察,于1988年6月在蘇大設立朱敬文獎學金。隨后,逐步向南京師大、揚州師大、徐州師大、江蘇農學院、揚州工學院、南京中醫(yī)藥大學、安徽師大分別設立了朱敬文獎學金,給很多優(yōu)秀的和家庭貧困的學子雪中送炭。另外,朱恩馀還在上述各高校建立了敬文圖書館,其中蘇大圖書館就捐資500萬元,使萬名學子深受恩澤。此外,朱恩馀夫婦把助學范圍進一步擴大,先后在蘇州捐資敬文實小、平江實小、東山實小等15所小學。
1994年,朱恩馀和謝玲玲注意到教育要從基礎抓起,啟動了支持農村小學的“筑基計劃”,在蘇北沭陽、江都、盱眙、濱海、豐縣、漣水、泗洪、灌南、宿豫等8個縣解決小學危房問題,為江蘇省成為全國第一個九年義務教育達標省作出了貢獻。
1999年筑基計劃又擴大至廣東、廣西、安徽、云南、河南,以后再擴大到陜西、四川、甘肅、重慶、山西、新疆等大西北地區(qū),朱恩馀資助的學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
2005年,朱恩馀捐贈400萬元,作為江蘇省慈善總會的創(chuàng)始基金;
2006年,捐贈100萬元作為省慈善總會“心蕊”工程項目實施基金;捐贈100萬元給江蘇省農村衛(wèi)生社;為平江區(qū)實驗小學捐贈500萬元,為蘇州職業(yè)大學捐款500萬元,為新區(qū)敬恩實驗小學捐助100萬元。
2006年,向蘇州市慈善總會協議認捐人民幣2000萬元。
2010年3月27日,“蘇大恩玲學生活動中心”奠基儀式在獨墅湖畔隆重舉行,朱恩馀捐資2000萬元。在禮炮聲和喜慶聲中,朱恩馀及其家人和蘇州市、蘇州大學領導揮鍬為“恩玲”學生活動中心破土奠基。該活動中心由朱恩馀的女兒及女婿廖宜康建筑師設計,建成后將承擔體育、劇場、活動等多種功能,成為蘇大學生開展文體活動的良好場所。 由于朱恩馀的突出貢獻,連續(xù)當選為江蘇省政協委員,1995年當選蘇州“榮譽市民”,2007年當選“蘇州驕傲”——二OO七年度新聞人物”。
2009年,祖國六十華誕,他應邀到天安門觀禮。朱恩馀熱愛祖國,品德高尚,支持祖國教育事業(yè),不求回報。其捐贈的意義,已遠遠超越了物質的表層,它蘊含著豐厚的精神力量!『M獾娜A僑對家鄉(xiāng)、對祖國都有著一份濃濃的情意,就像朱恩馀一樣,雖常年定居香港,可是不管多忙,每個月他都要抽出幾天的時間回蘇州看看,不僅是因為他的事業(yè)在這里,更重要的是,作為第一批被蘇州市委授予的榮譽市民,他總是覺得要為家鄉(xiāng)做點什么,再做點什么。 朱恩馀的實力越做越大,然而自己的生活卻是極其的普通和簡樸,在香港、廣州、蘇州的3個廠房,居然找不到他的豪華辦公室。他的辦公室撇在車間的一個角落,穿衣從不去商廈購買,吃的同樣如此。但只要國家需要,他就慷慨解囊,善舉連連。他說:“父親在祖國落后受難的情況下,想到的就是要幫助中國的老百姓,資助教育。如今,中國在成長期,剛剛走了一段路,作為華僑,不僅要支持建設,搭起溝通外界的橋梁,同時也要關心國家的教育事業(yè),特別是社會教育,為學子們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和成長平臺。” 對于自己對家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所作的貢獻,為人低調的朱恩馀不愿意多談。他更愿意從公司員工生活的變化看問題。
他舉了一個例子:公司聘請了一位香港籍經理,有著40多年從業(yè)經歷,但一家4口在香港的住房至今只有40多平方米。有一次他在蘇州路過自己司機的家,看到了司機130多平方米的居家條件。他羨慕不已,回到香港后逢親朋好友便說!斑@十幾年間,蘇州的人民生活水準進步太快了。這些都是經濟飛速發(fā)展帶來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我參與了,見證了,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敝於麾耪f。
2020年8月,獲得第五屆“江蘇慈善獎”最具愛心慈善捐贈個人榮譽稱號。
2020年12月15日,民政部《民政部關于對第十一屆“中華慈善獎”擬表彰名單進行公示的公告》公示為擬表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