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俞龍孫(1895—1991) 男,浙江嵊縣城關鎮(zhèn)人,祖籍上虞。。他8歲能書,蜚聲鄉(xiāng)里。1923年,經(jīng)蔡元培先生親薦去新加坡執(zhí)教,后在那里創(chuàng)辦了國際幻術學院,成為著名的幻術家。1939年在印度與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聯(lián)合舉辦書畫展,有“徐馬俞書”之稱。集幻術和書法一身的俞龍孫越劇史上第一個長連臺本戲編劇。
1920年,俞龍孫投靠親友不成,逗留上海。此時,僅有的三塊銀洋花得所剩無幾,生活處于困難之中。然天無絕人之路,俞巧遇同鄉(xiāng)袁永芳,袁念同鄉(xiāng)之情,留俞回家暫住。俞龍孫雖吃住有著,自思非長久之計,便把僅有的錢購得筆硯紙張,終日書寫,擇優(yōu)拿到麥根路青鳥書局樓上出賣,以賣字糊口。
俞在滬寫字賣字期間,有錢時,省吃儉用,到“大舞臺”或“天蟾舞臺”看場京劇紅伶唱戲。當時上海京戲舞臺上,多演《封神榜》、《趙子龍招親》等連臺本戲。俞龍孫由此想到家鄉(xiāng)小歌班何嘗不可演連臺本戲來爭取觀眾呢?于是,他跑書局,走書攤,尋得石印本《再生緣》唱本和《華麗緣》傳書,改編劇本。
俞龍孫看完《再生緣》、《華麗緣》覺得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尤是孟麗君女扮男裝,官居一品,富有傳奇色彩,是很好的一部長連臺本戲,決意把它改好。但轉(zhuǎn)而一想,暫棲他人之室,不便書寫,就趁天微明隨身攜帶“文房四寶”去鐵大橋公園,坐于小茅亭內(nèi),將紙筆墨硯攤于小石桌上伏案書寫。寫得口渴了,到馬路邊茶缸里舀杯舍茶解渴。肚餓了,去買三個銅板的白糖拌糯米飯充饑。如此日復一日,晨出晚歸,風雨無阻,連續(xù)苦干了70多天,28集的長連臺本戲《孟麗君》終于誕生了。
俞龍孫手捧著《孟麗君》,喜孜孜地趕到海寧路新疆路口的升平歌舞臺,將它交給嵊縣小歌班領班周麟趾。當周麟趾接到俞龍孫拿來之長連臺本戲《孟麗君》后,便允諾排演,并邀俞親臨排演,還付他銀洋十二元作酬金。
《孟麗君》雖是本“路頭戲”(提綱本),但俞先生在“射袍訂親”、“描容出走”、“燕玉救少華”等重要場次都寫了許多“肉子”(唱詞),而唱詞有的是根據(jù)原唱本改寫的,有的是原封不動移用的,故甚精練,使路頭戲增加了文學色彩,演員們稱為“半肉子戲”。劇本的故事情節(jié)緊張曲折動人,一集勝一集,集集扣人心弦,看了上集非看下集不可,贏得觀眾拍手叫絕,尤其劇本所塑造的主人翁孟麗君,堪稱一代巾幗英雄。因而《孟麗君》從1921年誕生至今,越劇團無一不演,年年演,邊演邊改邊提高,成為久演不衰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