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王國棟(1692-1776),字殿高,號竹樓。乾隆六年(1741)副榜,工詩書。其祖父王貴一(字象山)、父親王仲儒(字景州、號西齋)、叔父王熹儒(字歙州、號勿齋)俱是江淮名士,著名的詩人書法家。方志稱“王氏一門多詩人及能書者,自其祖貴一后,世精翰墨”。
歷史溯源
王國棟七歲喪父,幼知力學(xué)。康熙五十一年(1712)與鄭燮,顧于觀同拜在邑中名士陸震的門下。但仕途不佳,久試不弟。乾隆六年,已經(jīng)五十歲的王國棟赴鄉(xiāng)試,還只落個“副榜”出身,自此,不再進取。于是遨游名山大川,曾赴陜甘川一帶壯游,返家后,長年寓居揚、泰、通、潤之間,以詩文會友。他與揚州八怪詩畫家黃慎、李鱓,詩人丁有昱、徐述夔等結(jié)成了莫逆之交。六十四歲那年曾受好友汪之衍之邀到如皋汪氏文園下帷授徒。晚年歸來,賃居在升仙蕩畔,與李鱓的浮漚館、鄭燮的擁綠園比鄰而居,曾自題門聯(lián)曰:“書宗王內(nèi)史;畫近李將軍”。與同邑李鱓最善,詩句成秩。
王國棟祖居在城內(nèi)金家花園巷(已廢,今板橋賓館北側(cè))。志書記其“美豐儀,長身鶴立,髯及垂腹”。王國棟工詩。集成《竹樓詩鈔》5卷,徐述夔為跋。徐高度評價其詩,贊其詩“雄深蒼渾”,認(rèn)為“將來騷壇主持,自必首采竹樓為復(fù)古之程式”。尤善書。他的書法秉承家教,師承書法家王熹儒,得益陸種園,行草相間,灑脫雋永。興化館藏字畫中,有一幅王國棟84歲的條幅,依然筆力穩(wěn)健。在他客揚、通、潤等地時,“索字者履滿戶外”,聲振大江南北。
然而在他去世后不久,即發(fā)生了“一柱樓詩案”和“西齋集案”。
先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一柱樓詩》案發(fā)。主犯徐述夔,東臺栟茶場(今屬如東市)舉人。此案為清朝五大文字獄之一,案涉200多人。自江蘇布政使及前禮部尚書沈德潛以下紛紛被斬首、抄家、毀墓戳尸。主犯徐述夔的密友王國棟卻幸免于難。然則同年秋,《西齋集》案又起,于是王國棟及其全家觸網(wǎng)罹案。
時國棟已故,其孫王度因懼禍,將王仲儒的《西齋集》、王熹儒的《勿齋集》及王國棟的《竹樓詩鈔》等藏本及板片首繳至興化縣衙。知縣多澤厚檢閱后即予層層上報。江蘇巡撫閔鶴元認(rèn)為《西齋集》“罪大惡極”,乃解軍機處。大學(xué)士阿桂認(rèn)為該詩集“狂悖指斥之處甚多,殊堪發(fā)指”,敕交江蘇立案查辦。時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喻旨將王仲儒“銼尸梟首”。王熹儒的《勿齋集》因有“違礙語”、王國棟《竹樓詩鈔》因系“一柱樓詩案”主犯徐述夔作序、且書中又有為徐述夔題照等逆詩,因此與《西齋集》一體禁毀。因王國棟已故,未予追究。于是王氏一門全成欽犯。
然而,興邑父老們似乎“疏忽”了這樁大案,那塊“詩畫名家”的匾額上,王國棟的大名依在,仍高懸于城邑中央的四牌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