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楊鹽字爾貢,號煉庵,系楊良臣第三子,出生于山西黎城。楊鹽自幼聰敏,四歲即能誦詩,十四歲時,不僅文章有成,且洞曉聲律,在縣內(nèi)頗有名聲。
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考中辛酉科舉人,然而后來屢試不第。1580年(明萬歷八年)任山西吉州學(xué)正。吉州地處僻壤,文化落后,楊鹽重視教育,鼓勵讀書人上進(jìn),使吉州士風(fēng)大變。時吉州連年災(zāi)荒,楊鹽親見逃荒饑民餓死于荒郊之慘狀,作《流離嘆》呈上以勸賑,該文情真意切,讀后令人淚下,感動了朝廷,為之發(fā)糧賑災(zāi),使吉州百姓得以活命。1583年(明萬歷十一年),考選南直隸沛縣令,臨走時,吉州百姓攀轅號泣,車不能行。任沛縣令期間,愛護(hù)百姓,力除弊政。曾積羨金數(shù)百兩,及以治漕河功所受鋈金,分別用于賑濟(jì)貧苦百姓和填補(bǔ)前任所留庫府虧空。治漕河時,聽到河中舟上有人號哭甚慘,打探得知是一應(yīng)戍者因?yàn)樯?jì)所迫,不得已賣掉自己的四個子女因而悲號。楊鹽立即傾囊相助,為之贖回四個孩子。楊鹽為官清正耿直,不媚上官。一次,巡倉御史楊鳴鳳至沛縣,向楊鹽索取銀兩,被楊鹽拒絕,因而懷恨在心,便捏造罪名,對其參奏。楊鹽遭此誣陷,便拂衣歸里。沛縣士紳百姓數(shù)千人次赴京告狀,為楊鹽申冤,楊鹽亦上疏朝廷,申明原因,使不實(shí)之罪名得以昭雪。楊鹽歸里后,居“味道樓”,宴友吟詩,琴書自娛,著有《味道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