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shù)特點
潘西鳳刻竹,多以“平面淺刻”為主,其淺刻風(fēng)格略似周芷巖的“鐵臂淡描”及鄭云樵的“陷地陽文”,但又更為清簡,別有風(fēng)味。所制作品與濮仲謙有相通之處,擅長陰刻、高浮雕、淺浮雕、留青等多種刻法。尤擅淺刻菊花,技藝精湛。
精于刻竹以淺刻見重。與鄭板橋友情甚篤,稱其為濮仲謙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曾有詩云:“年年為恨詩書累,處處逢人勸讀書,試看潘郎精刻竹,胸中萬卷待何如?”。
主要作品
傳世作品有《刻臨惲壽平梅花竹筆筒》,藏上海博物館。
潘西鳳(1736—1795),字桐岡,號老桐,別署天姥山樵。浙江新昌人,僑居揚州。清代康乾時期竹刻家、篆刻家。王虛舟弟子,工書法,精于刻竹,名重于時。曾選佳竹摹刻《十七帖》,精妙絕倫,翁方綱為之跋,嘉慶年間被收入內(nèi)府。亦治印,有古風(fēng),刀法圓潤渾厚,名盛于時。
潘西鳳刻竹,多以“平面淺刻”為主,其淺刻風(fēng)格略似周芷巖的“鐵臂淡描”及鄭云樵的“陷地陽文”,但又更為清簡,別有風(fēng)味。所制作品與濮仲謙有相通之處,擅長陰刻、高浮雕、淺浮雕、留青等多種刻法。尤擅淺刻菊花,技藝精湛。
精于刻竹以淺刻見重。與鄭板橋友情甚篤,稱其為濮仲謙以后金陵派竹刻的第一人,曾有詩云:“年年為恨詩書累,處處逢人勸讀書,試看潘郎精刻竹,胸中萬卷待何如?”。
傳世作品有《刻臨惲壽平梅花竹筆筒》,藏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