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蔡維熊(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人),字星若,號軼亭,又號秋澄。居楓涇(今屬嘉善)。清朝詩人。雍正間人士,是楓涇第一個民間慈善組織同善會的創(chuàng)始人。晚年效香山故事,集邑中耆宿九人為尊德會,賦詩繪畫,一時傳為盛事。乾隆二十七年(1762)翠華南巡,迎鑾,蒙賜內緞。著有《軼亭集》、《芷江集》。
人物生平
蔡維熊系狀元蔡以臺之父,雍正年間貢生,他仁慈寬厚,樂善好施。雍正年間鬧災荒時,他捐錢放糧,用于賑災,還為病人送醫(yī)送藥,購置棺木用于收殮路斃之人。乾隆元年,蔡維熊倡集千金創(chuàng)建民間慈善組織同善會,以扶貧濟困為己任。越七年,該會呈報江浙兩省大吏立案,他又捐資、置田、買屋,使慈善事業(yè)得以振興,南北鎮(zhèn)民眾均受益。乾隆四年,他繼創(chuàng)建同善會后,又在鎮(zhèn)南建蔡氏支祠,置義田300 畝,以贍養(yǎng)貧苦族人。乾隆七年,他又經(jīng)理重修楓涇仁濟道院。
蔡維熊的慈善之舉,對形成楓涇慈善古風具有重大影響,此后楓涇的民間慈善組織絡繹不絕,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其創(chuàng)建同善會在上海慈善史上也具有一定的歷史地位。
蔡維熊崇尚禮義,學問淵博,為士林所推重。他著有《軼亭詩稿》、《芷江集》等,其詩《定光塘》流傳于世。另有詩作《早發(fā)蘭溪經(jīng)石塘橫宿東館》、《清風角》等收編于清詩詞總匯《晚晴簃詩匯》。清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曾為他的《同善會館蔡維熊碑記》題跋。
乾隆二十七年,乾隆皇帝南巡,蔡維熊迎駕蒙賜內緞一端,被封贈為翰林院修撰,榮耀鄉(xiāng)里。蔡維熊晚年仿香山故事,集耄耋老人如戴賓、許王猷、程緒祖等9人為尊德會,開筵賦詩繪畫,以紀一時,傳為盛事。此后他終老于楓涇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