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概述
龔蘇民,紡織專家,中國棉紡織工廠工藝設計的奠基人之一。長期從事棉紡織廠的保全、生產(chǎn)運轉、技術管理和工廠設計工作,有較高的技術水平、理論知識和實踐經(jīng)驗,為中國紡織工業(yè)的建設事業(yè)和援外工程作出了貢獻。
生平簡介
龔蘇民,1908年8月22日生于上海市川沙縣北蔡鎮(zhèn)。父親龔汝霖,曾在上海與人合伙開設米店,1926年破產(chǎn)后失業(yè)在家,1935年病故。母親沈氏,在家耕田、做家務,生有二子二女,龔蘇民排行第二。龔蘇民中學畢業(yè)后,由于家中經(jīng)濟困難,無力供他上大學,于1930年秋考入無錫申新紡織公司職員養(yǎng)成所學習。1931年冬,龔蘇民從申新養(yǎng)成所畢業(yè),分配到上海申新第五紡織廠保全部當練習生,后任粗紡部領班。1933年冬,調任申新第六紡織廠南、北廠的粗紡部雙領班、保全員。
1936年秋,申新第二紡織廠復工。龔蘇民任保全部技師兼整理部技師,具體負責改造任務。他潛心鉆研技術,身體力行,帶領保全員工經(jīng)過兩個多月的努力,把5萬紗錠的前后紡機器設備平整完好,且全部開出,并改進工藝流程,加強開清棉及梳棉功能作用,為后紡創(chuàng)造優(yōu)質高產(chǎn)條件,棉紗質量均超過預定指標,使工廠盈利增加,還清欠債。
1941年冬,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侵略軍進入上海租界,龔蘇民決心到內地為抗戰(zhàn)效勞。1942年春,他離開上海申新二廠,和20余名員工一起到內地,在桂林創(chuàng)辦新友機器制造廠,任協(xié)理兼總工程師。利用上海新友機器廠內移資金買了幾臺舊機床,自行研制新農(nóng)式紡紗機,同時在湘西邵陽建一座256錠的小型紡紗廠。他不畏艱辛地發(fā)展紡織機械制造業(yè),為大后方軍民供應衣被之需而努力。
日本投降后,重慶國民政府成立中國紡織建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紡公司)。1945年冬,龔蘇民前去投考,被錄取并派往上海中紡公司工務處擔任專門委員兼設計課課長并參與編輯《工務輯要》,直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為止。
1948年春,駐日美軍司令麥克阿瑟不顧亞洲人民的反對,批準日本輸入大量原棉,復蘇日本的紡織工業(yè),龔蘇民在憤恨之余,撰寫《消除日本侵略思想應規(guī)定日本紡織工業(yè)限度》,刊登在1948年春中紡公司《紡建》半月刊上,希望喚起國人的注意。
1948年,龔蘇民赴臺參加中國工程師學會召開的年會,并在臺灣各地參觀工廠和臺灣博覽會。他回上海后,和朱積煊在中紡公司《紡建》半月刊上發(fā)表《從臺灣博覽會看臺灣的工礦事業(yè)》一文,明確提出臺灣工礦業(yè)不能離開祖國大陸而單獨生存,以期引起盲目往臺灣搬廠者的深思。
上海解放前夕,龔蘇民聽了新華電臺的廣播,加上多年來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目睹的事實,決定留在上海迎接解放。他參加了公司職員宿舍院內的護院隊。上海解放那天,他正值夜班,親眼看到解放軍紀律嚴明,同人民群眾魚水之情,感到無比興奮,慶幸上海人民獲得解放,這是他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天。
上海解放后,中紡公司在上海市軍管會領導下進行工作,龔蘇民仍任工務處設計課課長。1950年秋,華東紡織管理局成立,他調該局計劃處任技術研究室主任。
1951年,龔蘇民隨代表團先后赴萊比錫國際博覽會、布拉格國際博覽會、華沙展覽會參加展出工作和參觀訪問。
1952年秋至1958年春,龔蘇民調紡織工業(yè)部基本建設局設計公司(紡織部設計院的前身)任紡織組組長、工藝科科長,負責領導國內新建紡織廠的工藝設計,其中包括北京國棉一廠、石家莊國棉一廠、鄭州國棉一廠、西北國棉三廠以及北京國棉二廠、石家莊國棉二廠、鄭州國棉三廠、西北國棉四廠等建設項目的設計,為建國初期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貢獻了很大力量。
1958年春至1969年秋,龔蘇民任紡織工業(yè)部設計院技術處副處長兼一室主任、棉紡總工藝師,主要工作是擬訂設計原則、審核設計文件、開展新技術研究以及搜集和交流國內外紡織技術情報。1969年秋,他下放湖北安陸紡織工業(yè)部“五·七”干校。1972年冬,他被調回紡織工業(yè)部紡織設計院,任棉紡專業(yè)總工程師,直到1989年3月退休。在此期間,他被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龔蘇民作為科技界代表,還曾任第四、五、六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龔蘇民于1989年3月退休。1992年1月3日因病醫(y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