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蔣蘅(1672-1743),清詩人,書法家。一作衡,又名振生,字湘帆,一字拙存,號江南拙叟,又號函潭老布衣,金壇人。蘅為康熙間貢生,試數(shù)不利,遂戮力于古,多涉獵晉、唐以來名家名跡,技藝精進,名噪大江南北。喜愛游歷,足跡幾遍天下。所到之處,揮毫潑墨,吟詠作畫,抒情不能自已。雍正時,行經(jīng)關中,年羹堯正總理關西,將蘅招致幕下。有一次,偶然游碑洞,觀賞石刻藝術,勾起了他書寫《十三經(jīng)》的意念,遂成就了我國古代書法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乾隆石經(jīng)》楷書。蘅花了十二年時間,用楷體書寫完成《乾隆石經(jīng)》,該巨作具有楷法工正、布局協(xié)調(diào)、筆墨潤秀等藝術特色。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評蔣蘅的楷書為“佳品”。江都馬曰琯為他書、刻《十三經(jīng)》石經(jīng)出資白金二千鍰(一鍰合六兩,2000鍰為12,000兩),裝潢成三百冊、五十函。高斌將這一巨制進呈酷愛書藝的乾隆皇帝,即授蔣衡為國子監(jiān)學正。還在寫經(jīng)中間,就貢選他為英山教諭,又舉“博學鴻儒”,以力辭不赴。蘅善書法,尤長楷書,有《拙存堂臨帖》二十八卷,著有《拙存堂詩文集》、《易卦私箋》二卷及《書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