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賢由來
在舊《廣東通志》中,把對廣東古代歷史文化有重要影響的八人,列為廣東古八賢。他們分別是: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
八賢簡介
程旼
程旼(約公元419~518年),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屬先賢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義陽郡。生于東晉末年,是僅次于秦軍平嶺南后入粵的客家先賢。1600年前,程旼為避戰(zhàn)亂從中原輾轉(zhuǎn)千里來到平遠(yuǎn)壩頭官窩里扎根,積極傳播中原文化,傳授先進(jìn)耕作技術(shù),帶頭興辦公益,改造山川,教化鄉(xiāng)里、移風(fēng)易俗。由于他的德行獲得南齊齊高帝蕭道成仰慕,于是蕭道成將其所在的縣命名為“程鄉(xiāng)縣”,因此,粵東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鄉(xiāng)”之說。
程旼事跡,在《平遠(yuǎn)縣志》、 《嘉應(yīng)州志》和《程鄉(xiāng)縣志》中均有簡要記述。唐朝的時候,程鄉(xiāng)縣屬潮州潮陽郡,群眾在所建韓文公祠內(nèi)設(shè)25位粵東鄉(xiāng)賢神位,程旼居于首位。宋朝詩人徐庾,曾經(jīng)作詩贊揚程旼“萬古江山與姓俱”。由此可見,唐宋時程旼已名揚潮州、粵東。舊時,平遠(yuǎn)、梅縣設(shè)立了許多程公祠、程公會。舊時《廣東通志》人物評選中,程旼名列廣東古八賢之一。與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廣東歷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廣州南粵先賢館。
韓愈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學(xué)家、思想家、哲學(xué)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jìn)士第,兩任節(jié)度推官,累官監(jiān)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后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故稱“韓文公”。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dǎo)者,被后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wù)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后人很有指導(dǎo)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
張九齡
張九齡(678年—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謚文獻(xiàn)。漢族,唐朝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guān)市)人,世稱“張曲江”或“文獻(xiàn)公”。唐玄宗開元年間尚書丞相,詩人。西漢留侯張良之后,西晉開國功勛壯武郡公張華十四世孫。七歲知屬文,唐中宗景龍初年進(jìn)士,始調(diào)校書郎。玄宗即位,遷右補闕。唐玄宗開元時歷官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中書令。母喪奪哀,拜同平章事。是唐代有名的賢相;舉止優(yōu)雅,風(fēng)度不凡。自張九齡去世后,唐玄宗對宰相推薦之士,總要問“風(fēng)度得如九齡否?”因此,張九齡一直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張九齡是一位有膽識、有遠(yuǎn)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斗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xiàn)。他的五言古詩,詩風(fēng)清淡,以素練質(zhì)樸的語言,寄托深遠(yuǎn)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xí)的六朝綺靡詩風(fēng),貢獻(xiàn)尤大。有《曲江集》。譽為“嶺南第一人”。
張九齡為張說所獎掖和拔擢,張說去世后,他又于開元二十一年輔佐玄宗為宰相。作為開元盛世的最后一個名相,他深為時人所敬仰,王維、杜甫都作有頌美他的詩篇。他曾辟孟浩然為荊州府幕僚,提拔王維為右拾遺;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獻(xiàn)給他,未能如愿,晚年追憶,猶覺得可惜(見《八哀詩》)。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劉元城
劉安世(1048年—1125年),字器之,號元城、讀易老人。魏(今河北館陶劉齊固村)人。北宋后期大臣,以直諫聞名,被時人稱之為“殿上虎”。熙寧六年(1073年),登進(jìn)士第,不就選。從學(xué)于司馬光,司馬光拜相,薦劉安世為秘書省正字,又以呂公著薦,任右正言,累遷左諫議大夫,進(jìn)樞密都承旨,章惇掌權(quán),貶英州安置,徙梅州,徽宗立得赦,歷知衡、鼎、鄆州及鎮(zhèn)定府。在蔡京為相后,連謫至峽州羈管。卒于宣和七年(1125年),后賜謚忠定。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著有《盡言集》。
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zhàn)爭中,他每戰(zhàn)披頭散發(fā),戴銅面具,沖鋒陷陣,立下了卓越的戰(zhàn)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guān)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jié)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后25戰(zhàn),以皇祐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昆侖關(guān)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dǎo)致最后抑郁而終;死后,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書令,謚號“武襄”。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孫,字宋瑞,一字履善。自號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qū)富田鎮(zhèn) )人,宋末政治家、文學(xué)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 ,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狀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于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從容就義。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后錄》、《正氣歌》等。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蔡蒙吉
蔡蒙吉(1245—1276),南宋愛國詩人、抗元英雄、著名社會活動家。12歲中進(jìn)士,被時人譽為“神童進(jìn)士”,其祖父蔡若霖、父親蔡定夫均為進(jìn)士,因此當(dāng)?shù)赜胁谈耙婚T三進(jìn)士”之佳話。公元1276年,蔡蒙吉率孤軍與元軍作戰(zhàn),城陷被俘,英勇不屈從容就義,年僅32歲。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及明末抗清名將陳子壯齊名。
陳子壯
陳子壯(1596年11月13日—1647年11月6日),明末抗清將領(lǐng),與陳邦彥、張家玉合稱“嶺南三忠”。字集生,號秋濤,謚文忠。漢族,廣東南海沙貝村(今屬廣州市白云區(qū)石井鎮(zhèn)沙貝村)人。明末清初 “嶺南三忠”之一。萬歷四十七年進(jìn)士。歷官編修、崇禎間累遷禮部右侍郎、南明弘光帝禮部尚書、桂王東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起兵攻廣州,兵敗,慘被鋸死。著有《云淙集》、《練要堂稿》、《南宮集》。
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與東晉程旼、唐代韓愈、張九齡,北宋劉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