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919年馬雷夏爾初次登臺,在 尼基什、 魏因加特納的指揮下,演奏了海頓、 圣桑和 拉羅的協(xié)奏曲從而步入 大提琴大家的行列。
馬雷夏爾的演奏以音色為契機,對作品的內(nèi)心世界、外在表現(xiàn)等所有方面都極盡法國式的色彩,如同把 蒂博的小提前改換成 大提琴一般,幾乎所有的音符都被他細心地捕捉,可以聆聽出飄逸在其中的纖細婉美的極致。
而且,多數(shù)法國作品的獨家演繹和解釋權(quán)都由他那洗練的情緒釋放出來。除 拉威爾之外, 德彪西、 米約、普朗克、坦斯曼等等一流的作曲家都有題獻給他的作品,但卻是由于他的演奏才確立了這些曲目的價值。
1935年年初訪日之時,馬雷夏爾已有多張法國錄音的唱片,所以聽眾對其抱有極高的期待,但他沒有辜負那些期待并呈現(xiàn)了完美的演奏。他總是將面部朝向琴側(cè),呈現(xiàn)出沉醉在自己釀成的音樂美酒里一般的獨特的姿勢,上半身永遠筆直,精確無比的左手技巧總能若無其事地將曲目完美地奏出而且?guī)谉o差錯,令人驚嘆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