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馬克思·肯尼迪·霍頓Max Kennedy Horton(1883~1951)英國 海軍上將。1883年11月29日,生于英國 威爾士 安格爾西島的羅斯內(nèi)格。1898年,在“大不列顛”號訓練艦當海軍候補生。1904年,接受潛艇技術(shù)訓練。1905年,任小型潛艇艇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在 波羅的海和北海指揮“E-9”號等2艘潛艇,擊沉德國巡洋艦和驅(qū)逐艦各1艘及德國商船多艘,成為戰(zhàn)果顯著的潛艇指揮官。1922年,任潛艇分艦隊司令。隨后,在海軍部任職。1930年,任“決心”號戰(zhàn)列艦艦長。1932年,晉 海軍少將。1933~1936年,先后任第2戰(zhàn)列艦分艦隊司令和第1巡洋艦分艦隊司令。1936年,晉 海軍中將。1937年,任海軍后備役艦隊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初期,任北海巡邏艦隊司令。1940年1月,任英國本土基地潛艇部隊司令,以其豐富的潛艇作戰(zhàn)經(jīng)驗,對付德國潛艇戰(zhàn)。1941年,晉 海軍上將。1942年底至1945年,任英國西部海區(qū)總司令,主要為大西洋中部海域至盟國各港口間的運輸船隊護航。通過增強空中反潛力量和海上護航兵力等措施,為最終贏得大西洋之戰(zhàn)的勝利做出貢獻。1945年退役。1951年7月30日,在倫敦逝世 。
事跡
馬克斯·霍頓爵士,雖然他的名字不如同時代的 坎寧安、 弗雷澤一樣廣為后人所知,但是他的功績足以使他躋身于皇家海軍歷史上的偉大統(tǒng)帥之列。他的性格足智多謀,堅毅果敢。無論是擔任何種職務,他都以其杰出的才華和突出的貢獻為人們所稱道。
1914年9月13日晨,初出茅廬的霍頓就率領E9號潛艇(HMSM E9)在赫爾戈蘭島外西南6英里處用2條魚雷擊沉了德國輕巡洋艦赫拉號(SMS Hela)。在此后的一天中,德國海軍瘋狂地搜索霍頓和他的E9號。但是憑借出色的技巧,他還是擺脫了德國人的追擊回到了哈維奇(Harwich)。進港時,霍頓驕傲地升起了海盜旗(Jolly Roger),這一舉動成為日后皇家海軍潛艇部隊的傳統(tǒng)。每當在巡邏時擊沉敵方艦只,回港的潛艇都會高高懸掛海盜旗以彰顯他們的勝利。在擊沉赫拉號的三周后,霍頓又擊沉了德國S116號驅(qū)逐艦。由于他的出色表現(xiàn),霍頓被授予優(yōu)異服役勛章(DSO Distinguished Service Order)。1914年12月31日,霍頓被提升為海軍中校,并被派往 波羅的海。在 波羅的海作戰(zhàn)期間,他又擊沉了一艘德國驅(qū)逐艦和大量的商船。此外,他還擊傷了德國阿德貝特王子號(SMS Prinz Adalbert)裝甲巡洋艦。
1917年,因為他在指揮海外潛艇部隊的出色表現(xiàn),霍頓被授予優(yōu)異服役勛帶。三年后,霍頓由于指揮 波羅的海潛艇部隊取得的成就被授予第二條優(yōu)異服役勛帶,歷史上很少有人被授予這一崇高的榮譽。霍頓在皇家海軍潛艇部隊中得到廣泛的尊敬。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霍頓先后擔任征服號(HMS Conquest)和決心號戰(zhàn)列艦(HMS Resolution)的艦長。1932年,霍頓被提升為 海軍少將負責指揮馬來亞號戰(zhàn)列艦(HMS Malaya)編隊。1935年,他被指派負責第一巡洋艦分艦隊(旗艦倫敦號, HMS London)。在1937年,霍頓被晉升為 海軍中將并負責海軍后備艦隊的建設。1940年,霍頓被授予 海軍上將軍銜,擔任皇家海軍潛艇部隊司令。
1942年中,盟國的反潛力量得到極大地增長,但是對如何利用這支日益增長力量卻沒有有效的措施,船只的損失并沒有出現(xiàn)明顯的下降。1942年11月7日,霍頓就任西部反潛司令部司令(Commander-in-Chief, Western Approaches Command)。德國海狼終于遇到了他們真正的對手;纛D上任后,改變了以往的護航策略,并且創(chuàng)造性地組建了反潛支援群(support groups)和搜索獵殺群(hunter-killer groups)。這改變了以往護航軍艦遇到了潛艇后,如果不能一舉將其擊沉,那就不能與之周旋到底的兩難境地這種攻擊性反潛手段徹底改變了過去同盟國防御性反潛手段,易守為攻,滿盤皆活;纛D還特別鼓勵反潛新技術(shù)的開發(fā),并提拔了一批有能力的基層指揮官。在霍頓的領導下,盟國終于扭轉(zhuǎn)了戰(zhàn)場上的不利局勢,贏得了大西洋之戰(zhàn)的最后勝利。1945年8月,為了提拔培養(yǎng)更年輕的指揮官,霍頓主動要求退役。1945年8月15日黃昏,霍頓爵士的將旗緩緩降下。為了表彰他的杰出貢獻, 喬治六世授予霍頓巴斯大騎士十字勛章(Knight Grand Cross in the Order of the B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