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彼得·博里勒 Petre Borila(1906年2月13日——1973年)
前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羅馬尼亞革命元老、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黨務和國務活動家、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活動家。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政治局委員、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羅馬尼亞共產黨中央政治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傳記
革命生涯
1906年2月13日出生于南多布羅加的錫利斯特拉(多布羅加當時隸屬保加利亞王國,1913——1940年由羅馬尼亞王國統(tǒng)治,二戰(zhàn)后南部劃歸保加利亞,中、北部仍歸羅馬尼亞)的一個保加利亞族家庭。曾是保加利亞共產黨黨員。1924年加入羅馬尼亞共產黨(1948——1965年稱羅馬尼亞工人黨)。1936——1939年西班牙內戰(zhàn)期間,受黨的委派,任國際縱隊的旅政委,參加支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的戰(zhàn)斗,1939年回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博里勒居住在蘇聯(lián)并且是羅馬尼亞共產黨國外局領導成員。在蘇聯(lián)期間,他和安娜·波克爾、瓦西列·盧卡、列昂廷·拉烏圖、瓦爾特爾·羅曼等羅馬尼亞共產主義政治流亡者保持密切的接觸,最終形成了羅共黨內的重要派系“莫斯科局”。1941——1943年在共產國際工作,與共產國際領袖格奧爾基·季米特洛夫、德米特里·扎哈羅維奇·曼努伊爾斯基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1944年8月隨蘇聯(lián)紅軍返回羅馬尼亞。
政治崛起
1944——1947年任羅馬尼亞“圖多爾·弗拉迪米雷斯庫”師政治委員、羅馬尼亞共產黨布加勒斯特市委員會第一書記。此后,他在安娜·波克爾的保薦下,黨內地位迅速上升。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并為羅馬尼亞工人黨,博里勒在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工人黨中央委員會委員。1948——1950年任羅馬尼亞人民軍總政治部主任,并被授予中將軍銜。1950——1953年為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組織局委員。1952年7月13日——1953年10月17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政府)國家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國務部長)。在20世紀50年代,他和黨和國家監(jiān)委的同事杜米特魯·柯柳、揚·溫策、揚·維德拉什庫、米哈伊·加夫里柳克參與了一系列政治肅清。
1953年3月16日,彼得·博里勒參加了格奧爾基·喬治烏-德治主持的解散猶太人民主委員會的會議。
1950年,當波克爾、盧卡同喬治烏-德治發(fā)生沖突后,博里勒很快意識到“莫斯科局”的政治基礎相當脆弱。當時,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正在對黨內的西班牙內戰(zhàn)和法國抵抗運動老戰(zhàn)士進行清洗,格奧爾基·瓦西利基和瓦爾特爾·羅曼首當其沖。博里勒與喬治烏-德治保持了密切的接觸,作為國際縱隊老戰(zhàn)士的代表,在清除“莫斯科局”三駕馬車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952年5月中央全會上,博里勒參與了對波克爾—盧卡派的攻擊,促成了波克爾的垮臺和盧卡被逮捕。此后,他一直是喬治烏-德治的忠實支持者。
1953年10月17日——1955年10月4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政府食品工業(yè)部部長。1954年8月20日——1965年3月17日任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部長會議副主席。1955年10月2日在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主管經濟工作。1955年12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二次代表大會和1960年6月羅馬尼亞工人黨第三次代表大會上,他均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1965年7月在羅馬尼亞共產黨第九次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羅共中央政治執(zhí)行委員會委員。
國際共運風云
1954年4月3日,彼得·博里勒率羅馬尼亞工人黨代表團應邀出席德國統(tǒng)一社會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56年2月,他和喬治烏-德治、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率羅馬尼亞工人黨代表團赴莫斯科參加蘇聯(lián)共產黨第二十次代表大會,赫魯曉夫所作的《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政治報告以及隨之掀起的去斯大林化運動使他們感到震驚。盡管羅共中央與赫魯曉夫之間存在思想沖突,但仍贊成蘇聯(lián)出兵干預1956年“匈牙利事件”。1957年,博里勒和喬治烏-德治同意逮捕并引渡流亡斯納戈夫的匈牙利“改革派”領導人、原部長會議主席納吉·伊姆雷,博里勒親自到斯納戈夫向納吉等人施壓。
自1956年蘇共二十大和羅馬尼亞工人黨中央三月全會后,基希涅夫斯基和康斯坦丁內斯庫向喬治烏-德治發(fā)難,含沙射影地攻擊他是“黨內斯大林”,試圖在蘇聯(lián)支持下斗倒喬治烏-德治。在這次黨內斗爭中,博里勒和亞歷山德魯·莫吉奧羅什、格奧爾基·阿波斯托爾、埃米爾·波德納拉希、亞歷山德魯·德勒吉奇、尼古拉·齊奧塞斯庫等人都站在了喬治烏-德治一邊。1957年6月工人黨中央全會,他支持喬治烏-德治反對米隆·康斯坦丁內斯庫和約瑟夫·基希涅夫斯基,這兩人被開除出政治局和書記處后,更是對他們進行公開的譴責和批判。特別是在1961年11月的中央全會上,彼得·博里勒對波克爾、盧卡、基希涅夫斯基、康斯坦丁內斯庫進行嚴厲批評,指控他們早在蘇聯(lián)流亡時就已制定了反黨計劃,并從“教條主義分子、反黨分子,特別是從莫洛托夫那里得到了極大的信任和同情!彼麑⑦@些人描述為“蘇聯(lián)指令的執(zhí)行者”。
1965年,尼古拉·齊奧塞斯庫上臺后,博里勒同齊奧塞斯庫就各項政策問題產生矛盾,特別是齊奧塞斯庫推行的旨在擺脫蘇聯(lián)控制的“東歐戴高樂主義”,遭到持親蘇聯(lián)立場的博里勒的強烈反對。1969年10月,羅馬尼亞共產黨第十次代表大會上,齊奧塞斯庫借機排斥黨內元老,博里勒被解除中央政治執(zhí)委職務,之后退休。1973年逝世于布加勒斯特,享年67歲。
親家和政敵
彼得·博里勒同尼古拉·齊奧塞斯庫政見不合,但卻是兒女親家,他們之間的爭議甚至涉及子女的個人生活。博里勒是保加利亞族裔羅馬尼亞人,夫人凱瑟琳·亞伯拉罕曾是他的秘書,具有猶太血統(tǒng)的羅馬尼亞共產主義者。他們的女兒德娜嫁給了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和埃列娜·齊奧塞斯庫的長子瓦倫丁·齊奧塞斯庫(羅馬尼亞核物理學家)。他們的結合遭到兩個家庭的反對,兩個家庭并沒有因為聯(lián)姻而和解,關系依然特別緊張。博里勒去世前曾致信齊奧塞斯庫和黨中央,譴責齊奧塞斯庫,稱他是“民族主義”。據(jù)持不同政見者米爾恰·勒強努的父親,羅共元老“六君子”之一的格雷戈里·勒強努回憶稱,這封公開信在當時被刻意掩蓋而沒有被公開。
瓦倫丁和德娜最終于1988年離婚,1989年12月羅馬尼亞劇變后,20世紀90年代,德娜攜兒子丹尼爾·齊奧塞斯庫(尼古拉·齊奧塞斯庫唯一的孫子)移居以色列,后定居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