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黃萬頃

    黃萬頃(黃萬頃)

    黃萬頃, 字景度,南宋同安縣金柄人。紹興二十七年(1157)進士,先后任雷州(今?担、廉州(今合浦)、瓊州(今?冢┲。為官40年,不置家產(chǎn),兩袖清風。他著有數(shù)百篇詩文,又收錄古今詩話,編成《筆苑》5卷。

    黃萬頃,實有同名者二人。具體見考證。


    基本內(nèi)容

    史書記載

    宋福建進士黃萬頃考

    《八閩通志》記南宋紹興年間福建有三名進士名黃萬頃,各種《廣東通志》皆記宋廉州、雷州、瓊州知州中均有黃萬頃。然而,南宋福建究竟有幾個進士黃頃?三州知州,是否為同一人?本文擬作一考證[①]。

    《八閩通志》之《選舉志》共有三處記載進士“黃萬頃”:一是卷四十九“建寧府”記: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黃萬頃[②];二是卷五十“泉州府”記: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黃萬頃[③];三是卷五十“泉州府”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黃萬頃(下注:同安人,見《人物志》)[④]。那么,南宋紹興年間,福建究竟有幾個進士黃萬頃?

    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可以確認。除《八閩通志》外,景泰《寰宇通志》記黃萬頃為甌寧人,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⑤]。萬歷《閩書》卷九十四“建寧府甌寧縣宋科第”記,“紹興八年戊午:黃箎、黃元量、黃萬頃……”[⑥]?滴酢陡=ㄍㄖ尽肪砣濉哆x舉(二)》: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甌寧縣黃萬頃[⑦]。康熙《甌寧縣志》:紹興戊午八年:黃箎、黃元量、黃萬頃……以上黃公度榜[⑧]。然而,范成大《吳郡記》卷二八“進士題名”亦記平江府有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⑨],則此人未知是平江人,還是建寧人?或是祖籍與遷徙地均記此人,俟考。

    《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紹興三十二年孝宗登極恩賜上舍釋褐的兩個黃萬頃,應是因年份相近,籍貫同為泉州而重出。查福建省志及相關(guān)府縣志的記載,則可證明:

    1.《八閩通志》記載前后矛盾。卷五十在紹興三十二年之舍釋褐黃萬頃下注“同安人,見《人物志》”,《人物志》記其“紹興末第進士”[⑩]。《八閩通志》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黃萬頃前一人曾植在《人物志》中記:字子直,晉江人,太學上舍生,用孝宗登極恩釋褐[11]。黃萬頃如是上舍釋褐,所記應同曾植。

    2.《寰宇通志》未記黃萬頃上舍釋褐。該書卷四六泉州府科甲記黃萬頃為晉江人,紹興二十七年王二鵬榜進士;卷四八建寧府科甲記黃萬頃為甌寧人,紹興八年黃公度榜進士[12]。該書未記黃萬頃上舍釋褐。

    3.萬歷《閩書》已正弘治《八閩通志》之誤。《閩書》卷九十“泉州府同安縣宋科第”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黃萬頃”;“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上舍釋褐,曾植(珢子)”,沒記黃萬頃[13]。《閩書》作者何喬遠已知弘治《八閩通志》所記有誤。

    4.康熙《福建通志》未記黃萬頃為上舍釋褐,所據(jù)應為《泉州府志》?滴酢陡=ㄍㄖ尽肪砣濉哆x舉(二)》共記兩個進士“黃萬頃”:一是紹興八年黃公度榜,甌寧縣黃萬頃[14];二是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晉江縣黃萬頃[15],未載黃萬頃為上舍釋褐。其《人物志》錄“同安人,紹興進士”,沒記為上舍釋褐。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三亦未記紹興三十二年上舍釋褐;卷五四《人物志》“黃萬頃”條注:據(jù)舊《志》,參《同安志》[16]。泉州府舊《志》所記如此,則修康熙《福建通志》時,所據(jù)之《泉州府志》亦應如此。

    可見,《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三十二年壬午上舍釋褐之黃萬頃”應系與“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栋碎}通志》記進士重出現(xiàn)象還有一例,卷五十:咸淳四年陳文龍榜,林沆(晉江人);其下咸淳七年張鎮(zhèn)孫榜注:《寰宇通志》記有林沆,蓋即(咸淳)四年進士而重出也[17]。

    (三)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系同安人,非晉江人。也參看各種方志記載:

    1.《閩書》已正《八閩通志》之誤。弘治《八閩通志》記紹興二十七年進士楊夢齡、黃萬頃等十二人“俱晉江人”[18]。萬歷《閩書》卷八十一“泉州府晉江縣宋科第”,“紹興二十七年丁丑”記楊夢齡等十一人,沒記黃萬頃;而在卷九十“泉州府同安縣宋科第”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黃萬頃”,則其作者何喬遠已知弘治《八閩通志》所記黃萬頃為晉江人有誤。

    2.《寰宇通志》卷四六、《大明一統(tǒng)志》卷七五: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宋第進士[19]。

    3.康熙《福建通志》雖正《八閩通志》重出之誤,但在黃萬頃籍貫上又自相矛盾。既記“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榜,晉江縣黃萬頃”,又在《人物志》中記:“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

    4.《晉江縣志》無證據(jù)說明黃萬頃為邑人。道光《晉江縣志》記黃萬頃于“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20],該書在宋進士中注明舊《志》和《閩書》誤記南安人實為晉江人者四例(王虬、柯世程、柯迪、錢效);注明《閩書》誤記為同安人但實為晉江人者二人(石仲攸、陳昌侯),但對于黃萬頃卻未加注明,未確證黃萬頃為晉江人,雖于其名下注“傳見囗囗”,卻無法為其立傳。

    5.乾隆《泉州府志》未采《晉江縣志》所記。乾隆《泉州府志》卷三三:“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黃萬頃(《閩書》作同安人,傳見《文苑傳》)”;卷五四《人物志》“黃萬頃”條注:據(jù)舊《志》,參《同安志》[21]。乾隆《晉江縣志》錄黃萬頃為“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進士[22],而乾隆《泉州府志》沒錄黃萬頃為晉江縣人,其所據(jù)一是“《閩書》作同安人”[23],二是《同安志》錄有黃萬頃。

    6.光緒年間同安縣志尚記黃萬頃祀于鄉(xiāng)賢。光緒《同安縣志》卷一七也記:“紹興二十七年丁丑王十朋榜,黃萬頃(祀鄉(xiāng)賢,有傳)” [24]。

    縱上所述,南宋紹興年間,福建共有兩進士黃萬頃,一為紹興八年進士,甌寧縣人;一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同安縣人。

    嘉靖、萬歷、雍正、道光《廣東通志》均在廉州、雷州、瓊州知州中,錄有黃萬頃[25],但均未注明任于何年,亦未記其為福建何州之人。道光《廣東通志》直接將此三州之守臣黃萬頃列入“年次無考”之職官中。因此,廣東各通志均無法據(jù)以考證黃萬頃的經(jīng)歷。

    明代兩種地理總志均記黃萬頃。《寰宇通志》卷四六: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宋第進士,知雷州,嘗陛言馬政甚悉,上嘆之,擢太常光卿,所著詩文數(shù)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大明一統(tǒng)志》卷七五所記略同,惟無“上嘆之”[26]。

    福建方志所記,黃萬頃為官清廉!栋碎}通志》卷六十七《人物志》:黃萬頃,字景度,同安人,紹興末第進士,知雷州。陛對,言馬政甚悉。上嘉嘆。改知廉州,秩滿,除知瓊州。從宦四十年,不植畝田,椽屋才起輒仆,視之恬然,所著詩文數(shù)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27]?滴酢陡=ㄍㄖ尽肪硭氖度宋铩罚狐S萬頃,同安人,紹興進士,歷知雷、瓊二州,從宦四十年,不植畝田,椽屋才起輒仆,視之恬然,所著詩文數(shù)百篇,又集古今詩話為《筆苑》五卷[28]!栋碎}通志》所記,黃萬頃先除知雷州,改知廉州,再知瓊州;《福建通志》所記,黃萬頃知雷、瓊二州,經(jīng)歷不同,但都居官清廉。乾隆《泉州府志》和光緒《同安縣志》之人物志均所記大體同于《八閩通志》,唯于“視之恬然”下再記“日以詩酒為樂”[29]。

    《宋會要輯稿》所記黃萬頃天性貪鄙!稌罚捍疚跛哪昃旁拢轮字蔹S萬頃別與差遣。以知靜江府張栻言:……萬頃昨為邕州通判,溪洞多產(chǎn)生金,萬頃托官賤價以買,將往右江販賣。又將平人為劫賊。故有是命[30];淳熙十六年二月,知廉州黃萬頃放罷……特降兩官。以臣僚論萬頃天性貪鄙,專事苛刻,違法買鹽、采珠二事,尤為民害……故有是命[31]。

    《會要》所記或為紹興八年甌寧縣進士。理由有二:一是《會要》兩條所記之黃萬頃均“天性貪鄙,專事苛刻”,應是同一人。此等行徑,如何得入鄉(xiāng)賢之列?二是《會要》所記黃萬頃的經(jīng)歷,與《八閩通志》所記的經(jīng)歷對不上號。其先通判邕州,其地多產(chǎn)馬,自然能言馬政甚悉,但《會要》所記知廉州在知雷州后十二年,并非《八閩通志》所記在新知雷州陛對時言馬政而改除。其新知雷州別與差遣,也非差往廉州?梢,《會要》所記非《八閩通志》所記之同安進士黃萬頃。因此,《會要》所記之黃萬頃,或為紹興八年甌寧縣進士。

    明代景泰、天順年間修成的兩種地理總志,均只記黃萬頃知雷州。而弦治年間成書的《八閩通志》,記黃萬頃知雷、廉二州。清康熙《福建通志》,記黃萬頃知雷、瓊兩州?梢,關(guān)于黃萬頃仕宦經(jīng)歷之記載,有一個不斷豐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將兩個黃萬頃的經(jīng)歷混為一談。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的經(jīng)歷,乃《會要》所記,應可確信。而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的經(jīng)歷,是否曾知廉、雷二州就應進一步考證。而《八閩通志》所記紹興二十七年同安縣進士黃萬頃由知雷州改知廉州的經(jīng)歷很有問題:

    一是“知雷州,改知廉州”經(jīng)歷同于《會要》所記,兩個黃萬頃均有如此經(jīng)歷,太過巧合!稌肥钦綒v史文獻,可信度較高,其所記黃萬頃由邕州通判知廉州,新知雷州別與差遣自應可信。因此,同安人黃萬頃就有可能并未知雷、廉兩州。

    二是言馬政甚悉與知雷州、知廉州沒有必然聯(lián)系。明代兩種地理總志所記,言馬政并非在知雷州陛辭之時,亦未記由此改知廉州。

    三是言馬政甚悉也未必由知雷州改知廉州。因言馬政甚悉而得到皇帝賞識,改知廉州,那就是因為廉州宋代產(chǎn)馬。但雷州也應產(chǎn)馬,無需改除。與雷州一岸之隔的瓊州就產(chǎn)馬!都o勝》:《漢志》云(瓊州)無虎與馬。今其地無虎,而馬實繁[32]。因此,雷州也未必無馬。

    四是廣東方志未記廉州、雷州有兩個守臣同名黃萬頃。如《八閩通志》所記之同安黃萬頃曾知廉、瓊二州,《會要》所記黃萬頃曾知廉州,則廉州就有兩個福建籍知州黃萬頃。但各種《廣東通志》均只記有一名黃萬頃知州,沒有記載二人同名。同樣,康熙《福建通志》記同安人黃萬頃歷知雷、瓊二州,各種《廣東通志》也沒有記載雷州有兩名福建籍知州黃萬頃。因此,我們目前能確信的,就是同安人黃萬頃曾知瓊州。

    如此看來,明代兩種地理總志,應是根據(jù)福建上報的省志而修,只是將紹興八年進士黃萬頃知雷州的經(jīng)歷作為紹興二十七年進士黃萬頃的經(jīng)歷。而《八閩通志》進一步將知紹興八年進士知廉州的經(jīng)歷也混入紹興二十七年進士的經(jīng)歷當中!度莞尽、《同安縣志》自然是沿襲了《八閩通志》之誤!堕}書》不為黃萬頃立傳,或許就是因為覺察了其中的混亂!栋碎}通志》的編者黃仲昭在序言中說:“建寧府志已亡,成化初郡守劉鋮嘗修之,未及成而遷官,遂并攜以去。陳公特遣使詣其家訪得之,今悉因其所載者采入……泉、漳、汀三郡志則近日郡人所纂輯者,今所采人物皆因之[33];蛟S在修志時,同安黃萬頃由于祀于鄉(xiāng)賢,流傳較廣,被州、縣修志者采入。而甌寧黃萬頃的仕宦經(jīng)歷,也混入其中。且當時建寧府志已佚,輾轉(zhuǎn)尋找成化年間所修稿本,人物記載不詳,就難于將混肴的人和事厘正。

    再考同安黃萬頃守瓊之時。按“從宦四十年”計算,紹興二十七年進士出身,任瓊守約在慶元至嘉泰年間。而南宋自建炎至慶元二年,均可確考瓊守(參見拙作《兩宋瓊守考訂)。正德《瓊臺志》之秩官志:黃囗,四明人,慶元末任,新六瑞堂及東坡雙泉井[34]!八拿魅耍铝鹛眉皷|坡雙泉井”均為瓊守萬某之事!董偱_志》載蔣畹《重修六瑞堂記》:“慶元三年龍集丁巳季冬,四明萬候奉上命以殿海邦……閱二年則俱有成績……萬候蒞政兩年之間,四見豐稔”[35]。蔣畹作《記》時,離萬某守瓊只有二年,應為慶元五年。萬某慶元三年冬到任,慶元五年重修六瑞堂,其任至慶元六年。同年下半年,由同安縣人黃萬頃接任(此時紹興八年甌寧進士黃萬頃入仕已歷六十二年,不可能再出任瓊守了),任至嘉泰三年上半年!董偱_志》因黃、萬兩字繁體形近而致誤,合記萬、黃兩知州于一人,姓名則稱黃某,事體實萬某所為。以此論之,黃萬頃在瓊守任內(nèi),為政并無顯績可紀,為人所稱道的,是清廉有守。因此,《八閩通志》及其后泉州、同安修志,記黃萬頃時,均重其德行與文才,列入“文苑傳”中。唯其為政沒有特別成績,也更容易讓這位頗受桑梓尊重的進士,滲入了別人的為政經(jīng)歷。

    總之,福建方志有關(guān)宋紹興間進士黃萬頃的科名、經(jīng)歷記載,既將兩人誤作三人,又將兩人經(jīng)歷混為一談。宋代科舉,沒有象唐、五代科舉那樣,有清人徐松的《登科記考證》那樣系統(tǒng)、全面的記錄。龔延明、祖惠著《宋科登記考》是關(guān)于宋代科舉最為全面和權(quán)威的材料,其書亦記紹興間有此三人均為進士或上舍釋褐[36]。本文只是初步考證,或可供《宋登科記考》修訂時參考。

    參考文獻

    [1]《宋會要輯稿》,(清)徐松,中華書局1957年版

    [2]《輿地紀勝》,(宋)王象之,中華書局1992年影印文選樓影宋版

    [3]《寰宇通志》,(明)陳循等編,玄覽堂叢書續(xù)集版

    [4]《大明一統(tǒng)志》,(明)李賢等編,三秦出版社1985年版,

    [5]《八閩通志》,(明)黃仲昭修,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之33、34冊,

    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6]《閩書》,(明)何喬遠編,廈門大學點校,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福建通志》,(清)金鋐、鄭開極,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34、35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

    [8]康熙《甌寧縣志》,(清)鄧其文纂修,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9]乾隆《泉州府志》,(清)懷蔭布、黃任、郭賡武等纂修,泉州地方志編委會1984年影印乾隆十二年刻本

    [10]乾隆《晉江縣志》,蔡琛纂修,臺灣成文出版社“1967年”版

    [11]道光《晉江縣志》,胡之鋘修,周學曾等纂,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2]光緒《同安縣志》,(清)吳堂纂修,中山圖書館藏光緒十二年刻本

    [13]《宋科登記考》,傅璇琮主編,龔延明、祖惠撰,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①]為行文方便,本文引《宋會要輯稿》、《輿地紀勝》,分別簡稱為《會要》、《紀勝》;凡參考書目已列明版本的,引注直書出自某書某頁。

    [②]《八閩通志》P685

    [③]《八閩通志》P700

    [④]《八閩通志》P701

    [⑤]《寰宇通志》卷48P51

    [⑥]《閩書》P2823

    [⑦]《福建通志》P1974

    [⑧]康熙《甌寧縣志》P111

    [⑨] 《吳郡志》,[宋]范成大,江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P408

    [⑩]《八閩通志》P944

    [11]《八閩通志》P701

    [12]《寰宇通志》,玄覽堂叢書續(xù)集版,卷四六P70、卷48P51

    [13]《閩書》P2709、2448

    [14]《福建通志》P1974

    [15]《福建通志》P1979

    [16]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17]《八閩通志》P708

    [18]《八閩通志》P708

    [19]《寰宇通志》卷四六P60;《大明一統(tǒng)志》P1163

    [20] 道光《晉江縣志》,P711

    [21]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22]乾隆《晉江縣志》P159

    [23]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

    [24]光緒《同安縣志》卷17,P9

    [25] 分別參見:《廣東歷代方志集成》,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省部2,P219、221、221;省部7,P1228、1277、1344;省部12,P705、706、706;省部19,P311

    [26]《寰宇通志》卷四六P60;《大明一統(tǒng)志》P1163

    [27]《八閩通志》P944

    [28]《福建通志》P2304

    [29] 乾隆《泉州府志》卷33,P21;光緒《同安縣志》卷22,P9

    [30]《會要》P3997

    [31]《會要》P4015。

    [32]《紀勝》P2560

    [33]《八閩通志》P2

    [34]正德《瓊臺志》,(明)唐胄編,上海古籍書店1982年影印本天一閣藏本,卷29,P10

    [35]正德《瓊臺志》卷24,P7

    [36]《宋科登記考》P865、893、925

    TAGS:
    名人推薦
    • ?埃德溫·埃爾德曼(Edwin Alderman, 1861-1931),美國著名教育家、教育改革家。他曾擔任弗吉尼亞大學校長長達25年之久,畢生致力于教育改革,是美國“進步時代”(Pr...
    • 韋恩·丹尼斯 [Wayne Dennis 1905.09.01-1976.07],美國心理學家。出生于美國俄亥俄州華盛頓縣,因車禍逝于美國弗吉尼亞州附近的道斯維市(Doswell)。
    • 勞埃德·米拉德·小·本特森,(1921年2月11日-2006年5月23日),在1971年至1993年間曾擔任四屆德州美國參議員。1988年,曾獲得副總統(tǒng)競選提名。在1949 年至1955年,他..
    • 邁克爾·希爾曼(Michael Hillman),曾在蘋果公司擔任高級工程和設計主管,協(xié)助開發(fā)消費產(chǎn)品,如廣受歡迎的iMac臺式電腦。
    • 威廉·亨利·魯珀特斯,William Henry Rupertus(1889-1945),美國軍事家。
    • 約翰·霍文(John Hoeven),美國政治家、銀行家。生于俾斯麥市,1979年在達特茅斯學院獲得學士學位,1981年在西北大學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名人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