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康彥民中舉人。次年,聯(lián)捷進(jìn)士。先擔(dān)任青田知縣,之后調(diào)往儀真縣,又調(diào)巴陵、天臺,永樂初年罷免歸鄉(xiāng)。洪熙元年(1425年),御史巡按至天臺時,天臺縣民二百余人均稱道彥民廉公,乞求他重返天臺。御史回朝后匯報,明宣宗聽后感嘆:“彥民離去天臺有二十余年了,百姓仍然懷念他,其善政可想而知。”于是啟用為江寧縣丞。
古籍記載
1,《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頁355誤作“夏彥民”,江西泰和,明洪武27/2/21!睹魇贰泛汀短┖涂h志》皆作“康彥民”。
2,《泰和縣志·卷十二·選舉》頁二:洪武二十六年癸酉鄉(xiāng)試,康彥民,桐莊人,進(jìn)士。
3,《泰和縣志·卷十二·選舉》頁二: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張信榜,康彥民,歷儀真、天臺兩縣,有惠政。安志作彥明。
4, 《明史·卷281》:高斗南,字拱極,陜西徽州人。貌魁梧,語音若鐘。洪武中,由薦舉授四川定遠(yuǎn)知縣。才識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與知府永州余彥誠,知縣齊東鄭敏、儀真康彥民、岳池王佐、安肅范志遠(yuǎn)、當(dāng)涂孟廉及丞懷寧蘇億、休寧甘鏞、當(dāng)涂趙森并坐事,先后被征。
5,《明史·卷281》:彥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進(jìn)士。先知青田,調(diào)儀真,后歷巴陵、天臺,并著名績。永樂初罷歸。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臺?h民二百余人言彥民廉公有為,乞還之天臺,慰民望。御史以聞,宣宗嘆曰:“彥民去天臺二十余年,民猶思之,其有善政可知。”乃用為江寧縣丞。
參考文獻(xiàn)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宋瑛、彭啟瑞、周之鏞,《泰和縣志》,光緒四年
(1878年)刻本朱保炯、謝沛霖 編,《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
康彥民,江西泰和人,明朝官員、進(jìn)士出身。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康彥民中舉人。次年,聯(lián)捷進(jìn)士。先擔(dān)任青田知縣,之后調(diào)往儀真縣,又調(diào)巴陵、天臺,永樂初年罷免歸鄉(xiāng)。洪熙元年(1425年),御史巡按至天臺時,天臺縣民二百余人均稱道彥民廉公,乞求他重返天臺。御史回朝后匯報,明宣宗聽后感嘆:“彥民離去天臺有二十余年了,百姓仍然懷念他,其善政可想而知!庇谑菃⒂脼榻瓕幙h丞。
注釋
1,《明清進(jìn)士題名碑錄索引》頁355誤作“夏彥民”,江西泰和,明洪武27/2/21!睹魇贰泛汀短┖涂h志》皆作“康彥民”。
2,《泰和縣志·卷十二·選舉》頁二:洪武二十六年癸酉鄉(xiāng)試,康彥民,桐莊人,進(jìn)士。
3,《泰和縣志·卷十二·選舉》頁二:洪武二十七年甲戌 張信榜,康彥民,歷儀真、天臺兩縣,有惠政。安志作彥明。
4, 《明史·卷281》:高斗南,字拱極,陜西徽州人。貌魁梧,語音若鐘。洪武中,由薦舉授四川定遠(yuǎn)知縣。才識精敏,多善政。二十九年,與知府永州余彥誠,知縣齊東鄭敏、儀真康彥民、岳池王佐、安肅范志遠(yuǎn)、當(dāng)涂孟廉及丞懷寧蘇億、休寧甘鏞、當(dāng)涂趙森并坐事,先后被征。
5,《明史·卷281》:彥民,泰和人。洪武二十七年進(jìn)士。先知青田,調(diào)儀真,后歷巴陵、天臺,并著名績。永樂初罷歸。洪熙元年,御史巡按至天臺?h民二百余人言彥民廉公有為,乞還之天臺,慰民望。御史以聞,宣宗嘆曰:“彥民去天臺二十余年,民猶思之,其有善政可知!蹦擞脼榻瓕幙h丞。
參考文獻(xiàn)
(清)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清)宋瑛、彭啟瑞、周之鏞,《泰和縣志》,光緒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