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曾穆,福建 晉江人,曾任 德化縣縣令,是 北宋名相 曾公亮的祖父。其子有會、愈、介、俅、休等等。他對兒子歷來嚴加管教,且自立約法三章:一是告誡兒子不得表露家父縣官身份,二是不好逸惡勞,三是不拿取他人贈物,以此養(yǎng)成“清約自持”的品德。
由于曾穆對子孫教有義方,所以他的五個兒子皆走上仕途,其中三人榮登進士第,而榜眼 曾會的六個兒子,亦涉及宦海。曾會之 子 曾公亮乃是北宋大名鼎鼎的宰相。難怪后人贊曰:“仕宦世家連科第,祖孫三代眾進士!敝劣诶^曾公亮之后,則有 曾懷、 曾孝寬和 曾從龍等宰相輩出,被敕封“一門十一公”名號。如此家族的榮耀,均與先祖曾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家教分不開。
成長經(jīng)歷
曾穆關心自己孩子的成長,更關心民間疾苦。德化地處閩中,窮鄉(xiāng)僻壤,交通閉塞,但他不辭辛勞,經(jīng)常深入鄉(xiāng)間,體恤民情。他發(fā)覺不少村民腿部異常粗大,俗稱“粗腿病”,醫(yī)學上稱“ 血絲蟲病”。為此,他寢食不安,經(jīng)細心查訪和觀察,得知當?shù)丨h(huán)境衛(wèi)生差,飲水的溝渠污染,以致血絲蟲易傳入人體。遂發(fā)動當?shù)孛癖娗謇硇l(wèi)生,多鑿水井,,保持水源潔凈,減少滋生疾病,增進人們健康。
此外,令人稱贊的是對民間訴訟,辦案入微,施以義理,不冤枉好人。一次,村民抓來一“竊賊”,經(jīng)一番審問,被告則大喊冤枉。訴說家父早逝,老母臥病,家養(yǎng)耕牛夜放草舍被人牽走,適逢農(nóng)時急需耕種,近處田野放牧一牛,呼喚周遭無人應答,只好隨手牽來應急。養(yǎng)牛主人是強漢,一口咬定為盜賊。
知縣大人并無偏聽原告一面之辭,卻認同被告的申辯:山地牛耕,光天化日,豈能隱匿。提問鄉(xiāng)人,得悉被告口供屬實又無前科劣跡,此乃無心之過,當場判其無罪。之后,曾穆還親臨被告茅舍探望其長期臥病老母。同時,不吝傾?樂獻微薄薪俸,幫其被告買頭牛犢,并叮囑日后牛犢及長,應助人耕耘田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