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
【名稱】再過金陵
【年代】唐
【作者】包佶
【體裁】七言絕句
【出處】 全唐詩:第卷205第37首
詩歌原文
再過金陵
玉樹歌終王氣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興亡事,一任斜陽伴客愁。
原文讀音
zài guò jīn líng
yù shù gē zhōng wáng qì shōu , yàn xíng gāo sòng shí chéng qiū 。
jiāng shān bù guǎn xīng wáng shì , yī rèn xié yáng bàn kè chóu 。
注釋譯文
此詩寫于安史之亂后
(1)玉樹:《玉樹后庭花》為 宮體詩,也是宮中流行的歌詞。
(2)王氣:指帝王氣象,古人認為南京城曾有此瑞氣。
(3)石城:石城特指南京,因為南京又稱為石頭城,所以石城又是南京的別稱。
(4)江山:猶言山川、江河。
(5)一任:任憑。
七絕《再過金陵》是一首詠史詩。一曲《玉樹后庭花》,斷送幾多王業(yè)。秋風瑟瑟,大雁南飛,詩人再過金陵,面對六朝殘破的景象,涌起江山故國之思。那西落的夕陽,其實也是江河日下的唐王朝的象征。“一任斜陽伴客愁”,面對夕陽,無數(shù)詩人以自己的詩作營構出凄清晚照中的詩詞世界。
特別最后兩句是說,山川、江河依舊,它們并不管六朝興亡更替,誰主沉浮,也不管過往憑吊之客人發(fā)出的感嘆與悲愁,依然任憑斜陽西照。詩人目睹安史之亂后江山依舊,政事日非的現(xiàn)實,喻以古鑒今,發(fā)出深深的感慨,語調凄涼,心事沉重。
斜光照臨,日薄西山,處于社會動蕩或家業(yè)不幸中的人們,更易因以而產生江山己盡、家國衰敗的情懷。面對破碎江山,且又斜陽一片,江山不知愁苦,空懷一腔熱血,深感悲情萬千。
作品鑒賞
人們通常是在世道幾經扭轉之后,才逐漸對歷史感興趣起來。唐人“金陵懷古”之幽情也不是一開始就有,初唐、盛唐期間的詩歌幾乎不懷古、詠史。只是到中唐以后,這個題材才漸漸流行起來,F(xiàn)代學者統(tǒng)計,有唐一代懷古詠史詩一共1424首,其中晚唐1014首,占到70%以上。而且所有寫懷古詩的人,幾乎都忘不了金陵,都要感嘆六朝興亡。
簡析
這是詩人重過六朝古都金陵時寫下的懷古之作。一曲《玉樹后庭花》斷送了南朝陳后主的江山,詩人路經此地,見秋風蕭瑟,鴻雁南飛,對著眼前殘破的南京城,胸中不禁涌起故國之思。昔日強盛的大唐經安史之亂,如今正日薄西山。山川江河依舊,但他們不管人事盛衰,也不管過往吊客的悲愁,任憑斜陽西照。作者把它擬人化,埋怨江山不解人意,還讓惹人傷感的夕陽陪伴著愁苦的過客。以無情反襯有情。詩人目睹安史之亂后江山依舊,政事日非的現(xiàn)實,懷古傷今,發(fā)出深深的感慨。
閱讀鑒賞
1.詩中“客愁”的“客”所指何人?為什么愁?請簡要分析。
答:詩中的“客”指作者本人,也可以指過往南京憑吊之客。愁是因見過去繁華的南京城如今蕭條冷落,令有心的過客都感到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后也正走向衰敗,詩人懷古傷今,為而哀愁。
2.“江山”和“斜陽”這兩個意象,對表達情感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江山本是無情物,作者把它擬人化,說他不解過客之愁,任由令人傷感的夕陽照著他們。以江山的無情反襯過客過客擔憂國事的深情。斜陽光線昏暗,暗示一天將盡,猶如今日之唐王朝,步步走向衰落。這樣寫是融情于景,含蓄地抒發(fā)了作者的感慨。
作者簡介
姓名:包佶
字號:字幼正
民族:漢
性別:男
生卒:時間不詳。
籍貫:潤州延陵(今江蘇丹陽)人。
家庭出身:官宦之家,懷州司戶參軍包融之子、包何之弟。
年代:唐代詩人。
主要經歷:包佶是公元747年(唐玄宗天寶六年)進士。歷任秘書監(jiān)、刑部侍郎、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居官嚴正,所至有聲。因疾辭官,卒于故里,封丹陽郡公。
代表作品:《再過金陵》、《酬顧況見寄》等。
包佶累官諫議大夫,坐善元載貶嶺南。劉晏奏起為汴東兩稅使。晏罷,以佶充諸道鹽鐵輕貨錢物使。遷刑部侍郎,改秘書監(jiān),封丹陽郡公。留詩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