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孝孫
祖孝孫(Zu Xiaosun),中國隋唐間樂律學家。河北范陽祖氏家族律歷算數(shù)學的傳人之一。隋初開皇(581~600)年間任協(xié)律郎,參定雅樂,曾奉命向陳山陽太守毛爽學習“京房律法”,亦曾建言用“三百六十律”,未被采納。入唐后,歷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職。
武德九年(626)唐高祖“詔太常少卿祖孝孫,協(xié)律郎竇等定樂”,至貞觀二年(628)樂成。按隋代宮廷中鐘樂的十二律,“其五鐘設(shè)而不擊,謂之啞鐘”。經(jīng)祖氏家學的律學理論與張文收的“耳決之明”相結(jié)合,才在實踐中真正解決了調(diào)律和十二律旋宮的問題,自此成為唐以后歷代樂律志中的千古美談。
貞觀十四年(640),張文收繼祖孝孫業(yè)績,再次定樂而受頒賜之時,孝孫已故,除有關(guān)《音樂志》、《禮樂志》載有他的學說之大要外,他的所有律學著述都沒能傳下來。
方志記載
祖孝孫(610年前后在世),唐樂律學家。范陽(今涿州)人。隋開皇年間任協(xié)律郎,參定雅樂,曾奉命向陳山陽太守毛爽學習“京房律法”。入唐,歷任著作郎,吏部郎、太常少卿等。武德九年(626年),受詔與協(xié)律郎竇進等定樂。其律學著述多亡佚,部分篇章收在《音樂志》、《禮樂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