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清朝] 彭端淑 字樂齋,清代 丹棱(今屬 四川)【 約1699一約1779年】,清代 文學家,號儀一。清 康熙38年(1699年)他注重振興教育,培植人才,整頓吏治。 乾隆二十年辭職返川,任 成都錦江書院主講、院長二十年,造就了大批如 李調(diào)元、 張船山等優(yōu)秀人才。與李調(diào)元、 張問陶并稱清代四川三才子。著有《 白鶴堂集》、《雪夜詩壇》、《為學》(意為做學問),原題為《為學一首示子侄》。八十一歲時病故于成都南郊白鶴堂。
彭端淑從小聰慧穎異,十歲即能文。他與弟彭肇誅、 彭遵泅于紫云山下“相為師友”,同窗苦讀六年。他后來的成就并不是靠先天的才氣,而主要是得力于后天的踏實勤學。他曾寫過一篇著名的散文《為學一首示子侄》,說四川有一窮一富兩個和尚,窮和尚對富和尚說:“我想到南海朝圣!备缓蜕袉枺骸澳銘{什么前去?”窮和尚回答說:“我?guī)б黄恳焕従蛪蛄恕!备缓蜕姓f:“幾年來我想雇船去,還未能實現(xiàn)呢,你憑什么去得了!”第二年,窮和尚從南;貋,去告訴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慚愧。這個故事,生動扼要地論述了做任何事情其難與易、主觀與客觀之間有著辯證的關(guān)系,特別強調(diào)它們是可以轉(zhuǎn)化的,轉(zhuǎn)化的條件就是人們主觀上刻苦努力、頑強奮斗的精神。彭端淑正是從立志苦行的僧人那里,敏悟到具有普遍性的道理。從而工苦力學。他說:“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作者仕途
彭端淑在為官期間,雖力求進取,決心興利除弊,上報朝廷,下慰民望,不愿碌碌終此一生。但是,當時的清王朝已進入極為興盛的乾隆時代,經(jīng)濟文化也出現(xiàn)了相當繁榮的興旺景象,而 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斗爭也日益尖銳復雜了起來。彭端淑在多年的為官生涯中,看到了清王朝表面繁榮下面民生維艱的社會現(xiàn)實,官場中的明爭暗斗,最高統(tǒng)治者的好大喜功,因而內(nèi)心逐漸滋生了一種憤懣和惆悵之情,消極避世的隱追思想也逐漸地發(fā)展了起來。他在一次監(jiān)督運送大十去 粵西的歸途中,失足落水,雖幸免于死,但卻認為這是大難即將臨頭的預兆。他仰天長嘆:“人于 宦途不滿意,輒以咎人,此誰擠之者!今不葬魚腹,天于我厚矣,復 何望焉!奔从 廣東辭官歸蜀。
歸蜀后,彭端淑便在成都錦江書院“以實學課土”擔任主教,開始了他一生中作育人才的教學生涯。錦江書院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四川按察使 劉德芳在成都原文翁石室遺址上建立的省立最高學府。學員選自省內(nèi)秀才以上人員,學員學費、生活費由清政府撥給該院的 學田供給,在院學生有兩百人左右的規(guī)模,著名學者李調(diào)元曾是該院學生。彭端淑主 錦江書院講席之后,以他廣博的學識,竭盡他晚年的全力于教書育人。此時,他對 宦海仕途生活極為厭倦,甚至悔恨自己過去熱衷什途力爭功名是誤落塵網(wǎng),陷入歧途。他在《寄仲尹》這首詩中說:“疲驢消日月,薄宦久;”“脫羈地,鴻雁游海天!敝钡嚼纤溃矶耸绨阉簧械淖詈蠹s二十年時間,全部貢獻給了四川的文化教育事業(yè)。他在《戊戌草·寒食》一詩中有明確的記載:“錦江棲遲二十年,每逢寒食一清然。”這對他講席書院的時間和心境都作了生動形象的描述。
彭端淑一生苦工詩文,他一直堅持“詩學漢,魏,文學左、史,皆詣極精微”。但在文學道路上,他卻是有一番曲折經(jīng)歷的。他在《白鶴堂晚年自訂詩稿》的序中說:“余一生精力盡于制義,四十為古文,五載成集,近五十始為詩,已二十五年矣!薄爸屏x”即人股文。可見,彭端淑在五十歲以前,主要是致力于八股和古文。盡管他在古文方面“學之可為至篤”,然而在清廷專制統(tǒng)治和“ 文字獄”的壓力下,他是不敢也不可能“妄有所作”的;而束縛思想的八股文也妨礙了他在文學上的發(fā)展。直到近五十歲時,他的一些作品才表現(xiàn)出激越奮進。深沉穩(wěn)健的傾向,給人以鼓舞和教益。
為官時的經(jīng)歷使彭端淑對民生維艱的社會現(xiàn)實有深刻的體會,因而在他的詩中對廣大貧苦農(nóng)民寄予了滿腔的同情。每當荒年歉收,饑民無衣無食,他總是憂心如焚。他在《 夏鎮(zhèn)》一詩中憤憤地寫道:“粟米貴如珠,頓年遭水浸。男婦多鳩形,魚蝦實為命!痹凇镀咴率铡芬辉娭杏謱﹂L年勤勞耕作的貧苦農(nóng)民寄予了“憂早幾經(jīng)旬,農(nóng)夫心獨苦u2019的深情贊嘆!
彭端淑寫景的詩很有情味。如記錦江春色的《 清明》:“步出郭西行,驚心節(jié)復更。花殘寒食雨,春老杜鵑聲。薺麥村村秀,新煙處處生。 錦城風物好,無那故鄉(xiāng)情!比绻皇谴捍蟮匠啥冀纪庾呱蠋滋耍绱擞星槲兜脑娗槭窃趺匆搀w會不到的。
作者著作
彭端淑一生著作較多,可惜不少已經(jīng)散佚。他與其弟彭肇殊、彭遵泅曾共性于京師,俱以文知名于當時,一時有“丹棱三彭”之稱。當然,在“三彭”中,以彭端淑最為著名,影響 也最大。有《白鶴堂文集》、《雪夜詩談》、《晚年詩稿》等傳世。
彭端淑活了八十一歲,死后葬于 彭山縣公義場羅家山,至今尚有墳臺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