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劉建東,男,河北石家莊人,1989年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在石家莊煉油廠工作多年,1999年調(diào)入河北省作協(xié),歷任《長城》雜志編輯、副主編。1995年開始發(fā)表小說,200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文學創(chuàng)作二級。著有長篇小說《全家!罚≌f集《情感的刀鋒》、《午夜狂奔》,出版文學作品100多萬字。短篇小說《自行車》入選“中國文學排行榜”,中篇小說《減速》獲河北省第九屆文藝振興獎,長篇小說《全家福》獲河北省第十屆文藝振興獎。
人物生平
1967年,劉建東出生
1989年,大學畢業(yè)之后,劉建東被分配到石家莊煉油廠,當《石煉廠報》記者
1995年,他發(fā)表了第一篇文學作品《制造》
2003年,成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
2005年,被評為河北省第二屆“十佳青年作家”
2007年,短篇小說《船長的迷航》獲河北省作協(xié)2007年度優(yōu)秀文學作品獎
2012年,中篇小說《羞恥之鄉(xiāng)》入選中國小說學會“2012年度中國小說排行榜”
人物評價
劉建東的小說更多聚焦的是當代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與精神救贖問題,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都市刺激著當代人欲望的瘋狂生長,在物質(zhì)和欲望誘惑下人的自我迷失、人性沉淪成為一種普遍狀態(tài),劉建東的小說揭示的就是人在沉淪狀態(tài)下的精神掙扎、人性困境與救贖可能性。
《情感的刀鋒》中游走于幾個女人之間的羅立本、《我的頭發(fā)》中迷失在金錢和權(quán)力欲望中的方向、《減速》中在欲望的洪流中狂奔的林間,都在自我迷失、人性沉淪的絕境中丟失了人生最寶貴、最美好的東西,只是在血淋淋的悲劇降臨時才獲得了某種頓悟與啟示!缎邜u之鄉(xiāng)》更是通過一個虛構(gòu)的“羞恥之鄉(xiāng)”淪為精神荒蕪之地的過程,探討了“羞恥感”重返家園以及道德救贖、精神救贖的可能性,荒誕的故事背后傳達的是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在這方面,劉建東最值得稱道的作品是他的長篇小說《全家!。小說主題具有鮮明的解構(gòu)性,“父親”的癱瘓、嘆息算得上是反啟蒙“弒父”傳統(tǒng)的繼續(xù),他的權(quán)威的喪失正是啟蒙者命運的一種寫照。但是,在小說中,“父親”其實又并沒有失去力量,他的“飄來飄去的身影”、他的嘆息都有著超現(xiàn)實的力量!叭腋!痹谛≌f中是一個矛盾的意象,作為一種反諷,作家的情感和態(tài)度是復雜的,解構(gòu)也毫無疑問只是一種“溫柔的解構(gòu)”。
劉建東小說具有柔軟溫暖的質(zhì)地,他有著堅強的理念和對于人性與世界的認識,有著質(zhì)疑和解構(gòu)的沖動,但表現(xiàn)得不極端、不堅硬、不粗暴,沒有傷害到他對文學純粹性和唯美性的追求,其小說的文學性品質(zhì)難能可貴!度腋!分,我們感受到的是理性而溫情的力量,對個體精神存在和內(nèi)在疼痛的撫摸與觸碰感人至深。在劉建東這里,我們看到了一種舒緩、抒情、溫暖的敘事風格,看到了新生代作家“粗暴”的外衣下溫柔甚至脆弱的一面。其在小說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審慎、猶疑和矛盾,既是對一些新生代作家簡單粗暴的世界觀的警惕,又使小說的思想內(nèi)涵和人性內(nèi)涵更渾厚、更有魅力。
作品年表
長篇小說
《全家! 《收獲》2002年第4期 云南人民出版社
《十八拍》 《收獲》2005年長篇專號秋冬卷
《女人嗅》 貴州人民出版社
小說集
《情感的刀鋒》 入選中國作協(xié)“21世紀文學之星叢書”2003年卷,作家出版社
《午夜狂奔》 新活力作家文叢,山東文藝出版社
中篇小說
《情感的刀鋒》 《人民文學》1997年第6期
《我的頭發(fā)》 《莽原》1998年第3期
《大于或小于快樂》 《人民文學》1998年第9期
《心比蜜甜》 《十月》2000年第1期
《減速》 《長城》2000年第5期
《三次相遇與三次擦肩而過》《小說家》2001年第1期
《秘蜜》 《鐘山》2002年第2期
《午夜狂奔》 《十月》2002年第2期
《兄弟》 《花城》2002年第3期
《鹽的甜味》 《時代文學》2003年第6期
《人樣》 《時代文學》2005年第1期
《天邊的椰子樹》 《花城》2005年第6期
《殺雞》 《青年文學》2005年第9期
《快樂的快時光》 《布老虎》中篇小說2006年
《水中的仙女》 《紅巖》2006年第6期
《看電影》 《青年文學》2007年第3期
《糖果與棺木》 《山花》2007年第7期
《我們的愛》 《十月》2007年第6期
短篇小說
《制造》 《上海文學》1995年第5期
《女醫(yī)生的風衣》 《大家》1999年第4期
《廣場上空的鴿子》 《山花》1999年第10期
《去死吧》 《長城》1999年第6期
《大伯的葬禮》 《十月》2000年第1期
《背景》 《時代文學》2000年第1期
《后商時期的愛情》 《山花》2000年第4期
《自行車》 《青年文學》2001年第7期
《夜行》 《山花》2001年第10期
《時間的雕刻》 《花城》2001年第6期
《三十三朵牽;ā 《收獲》2002年第1期
《刺》 《山花》2002年第7期
《非賣品》 《青年文學》2003年第1期
《棉花糖》 《山花》2003年第6期
《酒精》 《當代小說》2003年第6期
《理發(fā)師的奇思妙想》 《十月》2003年第6期
《蝴蝶標本》 《朔方》2004年第1期
《遺失在眼中》 《山花》2004年第10期
《向陽的冬天》 《山花》2005年第8期
《繡花鞋》 《紅巖》2006年第6期
《游在霧里的牙》 《山花》2006年11期
《看見》 《青年文學》2007年第3期
《橡皮》 《文學界》2007年12期
《船長的迷航》 《花城》2007年第6期
《師長的彈殼》 《山花》2009年第3期
《師長的雕像》 《花城》2009年第2期
《可以移動的村莊》 《紅豆》2009年第1期
《無法長大的孩子》 《廣州文藝》2009年第8期
《馬丫的禮物》 《廣州文藝》2010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