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其祖父與伯父都是晚清秀才,只有父親耕田為生。 1933年春,無棣馬頰河畔的進步青年較早地接受馬列主義思想,積極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經(jīng)津南特委特派員武同心(武大風)介紹,他與叔伯兄弟三人同時參加中國共產(chǎn)黨。1935年秋,任中共無棣縣三區(qū)委員會宣傳委員。
1937年秋,他以小學教員為公開身份艱苦地開展抗日救國活動。與關星甫、馮景恩等人組織“抗日救亡會”,聯(lián)合附近五村籌建民團“西團”,有力地配合了冀魯邊區(qū)的初建工作。
1938年春,范崇廉面對日偽的奴化教育,他不計名利,不向日偽折腰,憤然辭職。從此,他背起糞筐,以拾糞做掩護,護送邊區(qū)過往軍政人員,傳遞情報,為抗日救亡做出了卓越貢獻!當時鄉(xiāng)紳們迷惑不解地說:“范崇廉書香門第,放著u2018先生u2019不做,偏要撿大糞,真是奇聞、怪事!”并譏諷地稱他“背筐先生”!
1939年秋,為了革命需要,他又擔任二郎廟中心小學教員。每逢該村二、七大集,劉振東、闞汝恒、朱子修等地下黨員,就以飲酒為名聚在小學南里間屋開碰頭會,分析敵情,研究策略。二郎廟小學成了冀魯邊區(qū)對敵斗爭的一座堅強堡壘。
1942年秋,抗日進入艱苦的相持階段。為增強抗日力量,范崇廉熱情奔走,先后動員36名農(nóng)村青年和學生到慶云、 樂陵參加抗日武裝。有一次,該校大班6名學生,在他指點下連夜秘密西奔,當跑到慶云、無棣邊境單家屯南大洼時,夜霧彌漫,路徑難辨,只得藏入村邊棗林中等天明再走,不料家長們跟蹤追至,連哄帶勸,相攜東歸,一時轟動鄉(xiāng)里。日偽車鎮(zhèn)“模范學!本箤⒋耸戮帪樾。∶垛挂刮鞅肌,強迫全區(qū)師生整隊去看演出,接受反動宣傳。劇中人物“西邊先生”即暗指范崇廉。為此,偽校教職工又稱他為“西邊先生”。
1945年9月無棣解放后, 他仍堅守教師崗位,走鄉(xiāng)串村,組織發(fā)動土改,動員群眾參軍支前,更加勤奮地為黨工作。并且動員其四子參加黨的地方工作,二子帶領擔架隊支援南下大軍。
1948年,蔣橋高小成立,他被任命為校長。在組織學校開學上課的同時,他組織學校教職工成立學校宣傳隊,排練《兄妹開荒》、《鋦大缸》等劇目,開展時事和土改政策宣傳。
1951年,縣文化館成立,他出任館長。在館舍簡陋、設備奇缺的情況下,他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無棣縣的文化事業(yè)奠定下良好基礎。有一次,他聽說吳宅一批古籍被群眾賣到造紙廠,顧不得吃飯即騎著毛驢趕去,不料這批古籍早已下池成漿。他痛惜地說:“晚了!完了!這是國家的寶貴財富哇!”最后撿了兩部尚未下池的碑貼掃興而歸。抗美援朝運動中,他背上文化館唯一的宣傳工具——鐵殼收音機,奔走各區(qū)播放新聞,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的重大意義。
個人生活
范崇廉于1959年退休, 家居五載, 生活簡樸,晚節(jié)照人。1964年病逝,享年69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