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檀和之,高平金鄉(xiāng)人,檀憑之子也。早年事跡不詳,元嘉十六年(439年)就已經(jīng)有在任始興內(nèi)史的記載,同時兼任始興太守。
元嘉二十年(443年),冬十二月庚午,以始興內(nèi)史檀和之為交州刺史。
元嘉二十年,以林邑頑兇,歷代難化,恃遠(yuǎn)負(fù)眾,慢威背德。北寶既臻,南金闕貢,乃命偏將,與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陳兵日南,修文服遠(yuǎn)。
元嘉二十三年(446年),使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伐之,遣太尉府振武將軍宗愨受和之節(jié)度。和之遣府司馬蕭景憲為前鋒,愨仍領(lǐng)景憲軍副。陽邁聞將見討,遣使上表,求還所略日南民戶,奉獻(xiàn)國珍。太祖詔和之:"陽邁果有款誠,許其歸順。"其年二月,軍至朱梧戍,遣府戶曹參軍日南太守姜仲基、前部賊曹參軍蟜弘民隨傳詔畢愿、高精奴等宣揚恩旨,陽邁執(zhí)仲基、精奴等二十八人,遣弘民反命,外言歸款,猜防愈嚴(yán)。景憲等乃進(jìn)軍向區(qū)粟城,陽邁遣大帥范扶龍大戍區(qū)粟,又遣水步軍徑至。景憲破其外救,盡銳致城。五月,克之,斬扶龍大首,獲金銀雜物不可勝計。乘勝追討,即克林邑,陽邁父子并挺身奔逃,所獲珍異,皆是未名之寶。上嘉將帥之功,詔曰:"林邑介恃遐險,久稽王誅。龍驤將軍、交州刺史檀和之忠果到列,思略經(jīng)濟(jì),稟命致討,萬里推鋒,法命肅齊,文武畢力,潔己奉公,以身率下,故能立勛海外,震服殊俗。宜加褒飾,參管近侍,可黃門侍郎,領(lǐng)越騎校尉、行建武將軍!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冬十月壬午,豫章胡誕世反,殺太守桓隆之。前交州刺史檀和之南還至豫章,因討平之。
檀和之被征至豫章,值豫章民胡誕世等反,因討平之,并論林邑功,封云杜縣子,食邑四百戶。太祖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自太子左衛(wèi)率為世祖鎮(zhèn)軍司馬、輔國將軍、彭城太守。
元嘉二十八年(451年),魏師已遠(yuǎn),義恭乃遣鎮(zhèn)軍司馬檀和之向蕭城。魏人先已聞之。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夏六月,劉義隆將檀和之寇濟(jì)州,梁坦及魯安生軍于京索,龐萌、薛安都寇弘農(nóng)。
元嘉三十年(453年),元兇弒立,以為西中郎將、雍州刺史。世祖入討,加輔國將軍,統(tǒng)豫州戍事,因出南奔。世祖即位,以為右衛(wèi)將軍。
世祖即位,索虜求互市,江夏王義恭、竟陵王誕、建平王宏、何尚之、何偃以 為宜許;柳元景、王玄謨、顏竣、謝莊、檀和之、褚湛之以為不宜許。
孝建中,以豫章太守檀和之為豫州刺史,和之先歷始興太守、交州刺史,所在有威名,盜賊屏跡。每出獵,猛獸伏不敢起。
孝建二年(455年),除輔國將軍、豫州刺史,不行,復(fù)為右衛(wèi),加散騎常侍。八月甲申,以右衛(wèi)將軍檀和之為南兗州刺史。
孝建三年(456年),出為南兗州刺史,坐酣飲黷貨,迎獄中女子入內(nèi),免官禁錮。其年卒,追贈左將軍。謚曰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