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職
范志完,授永平推官,專理插漢撫賞,意不欲行,上疏言權(quán)輕,請得特疏奏軍事。當事者惡之,謫湖廣布政司檢校。擢寧國推官,歷官分巡關(guān)內(nèi)僉事。十四年冬,超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其座主周延儒當國,遂拜志完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薊州、永平、山海、通州、天津諸鎮(zhèn)軍務(wù),代楊繩武。
人物生平
范志完(?—1643),字叔愷,號成六,本縣利民人,宋范仲淹后裔。自幼聰穎,為文高古,母作《八行圖》以教之。先后任永平推官、湖廣布政司檢校、山東按察司僉事,右僉都御吏。明朝崇禎四年(1631年)中進士。任宣府、寧國推官、真定知府、關(guān)內(nèi)道副使。崇禎十四年任山西巡撫。崇禎十五年任兵部有右侍郎,同年又改任兵部左侍郎,遼東總督(欽命督帥,總督率關(guān)遼)。
主要成就
崇禎十四年春,范志完在河北昌黎縣游覽了碣石山,并在王峰山的圓通寺舊址上修建韓昌黎祠。昌黎人對范志完十分尊敬,這是因為當時清兵入關(guān)首攻昌黎,范志完曾帶領(lǐng)昌黎人一起奮戰(zhàn)出擊,堅守城池,清兵圍城七天七夜,因急于攻取燕京,遂棄之而去。全城軍民的生命財產(chǎn)得以保全,至今范志完的功績在昌黎人中還廣為流傳。 崇禎十五年(1642)正月,志完進兵部左侍郎并督師出關(guān)。抵御清兵。時王樸諸軍敗退,松山,錦州相繼失守,志完乃在寧遠城南筑五城,招當?shù)鼐用癯鋵嵠鋬?nèi),轉(zhuǎn)運兵旅糧秣。又修覺華島城,以為犄角,局勢略為穩(wěn)定,甚受皇帝贊許。六月,欽命督師,總督薊、遼、昌、通等處軍務(wù),節(jié)制登、津撫鎮(zhèn)。八月,清兵侵占墻子嶺、薊州城。志完先膽怯,后率軍與戰(zhàn)不敵,所守州縣相繼失陷。崇禎十六年(1643),清兵攻下海州、贛榆、沭陽、豐縣之后北進,志完等觀望不敢馳援。后議罪下獄.
人物傳說
明朝末年,虞城進士出身的兵部侍郎范志完,曾任薊州、永平、天津諸路都督招討使,親率80萬大軍把守山海關(guān)抵御清兵入侵,人們尊稱他為“范招討”。后來,朝廷以抗清不力的罪名,將其斬首。后人為其正名,在其家鄉(xiāng)虞城于是便有了御賜金頭、四門發(fā)喪的傳說。
史記:抗清不力遭斬刑
據(jù)《虞城縣志》記載:范志完出生于虞城縣利民鎮(zhèn),自幼聰明,好文習武,其母作《八行圖》以教之。明崇禎四年中進士,任宣府、寧國推官,關(guān)內(nèi)道副使。崇禎十四年冬,升右僉都御史、山西巡府,后任兵部右侍郎。
崇禎十五年,明朝腐敗到了極點,內(nèi)有李自成率農(nóng)民起義大軍席卷中華大地,外有清兵不時入關(guān)騷擾,致使全國從北到南一片混亂。后李自成占領(lǐng)燕京(北京),由叛將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從此中原大地飽受內(nèi)患外敵蹂躪,黎民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是年正月,危難受命,范志完升任兵部左侍郎并督師出關(guān),抵御清兵。當時,松山、錦州相繼失守,清兵攻陷濟南,屠城十幾座,擄掠男女壯丁三十余萬,騾馬財物無數(shù),被殺軍民十萬人,所過之地殘破不堪,一片荒涼。清兵繼續(xù)南下,開始圍攻徐州。范志完臨危不懼,要求各州縣務(wù)必在最短時間內(nèi),修繕城池、鑄造甲兵、貯備火藥、加強防守。他在寧遠南筑五城,又修覺華島城,局勢略為穩(wěn)定!耙怀侵,可保數(shù)萬生靈免遭涂炭。”范志完上報天子后,崇禎大喜,遂欽命范志完督師,總督薊、遼、昌、通等處軍務(wù)。
但不久,清兵發(fā)起瘋狂進攻,相繼侵占墻子嶺、薊州城。范志完率軍阻擊,但勢單力薄,所守州縣相繼失陷。崇禎十六年清兵攻下海州、贛榆、沭陽、豐縣之后北進,范志完等將觀望不敢支援,致使清兵長驅(qū)直入。
在清兵進逼燕京時,崇禎就已經(jīng)龍顏大怒,《明季北略》記載:“邊將不足恃,邊撫無可依,更恨郵牒無聞,塘報不發(fā),兩撫一鎮(zhèn),悉逮而系之獄,誅之!”崇禎十六年十二月,圣旨下,賜首輔大臣周延儒自縊,兩位總督范志完、趙光 斬刑。
野傳:御賜金頭正其名
在虞城,御賜金頭、四門喪發(fā)的傳說在為范志完——“范招討”正名。
相傳,“范招討”治軍有方,軍紀嚴明?骨宥嗄,屢建奇功,手下80萬大軍,能征善戰(zhàn)。當時,清兵正伺機入關(guān),對燕京(北京)虎視眈眈。崇禎皇帝憂心如焚,寢食不安,決定檢閱“范招討”的軍隊,看士氣如何。
檢閱那天,崇禎皇帝駕臨南苑,登上檢閱臺,但見校場上刀槍如林,兵馬陣容嚴整,威武雄壯。崇禎龍心大悅,連聲稱贊,情不自禁揮動手臂,意思是讓士兵解散回營,養(yǎng)精蓄銳,準備日后抗擊清兵。盡管崇禎一再揮手示意,但士兵卻無一人敢動。崇禎納悶,又提高嗓門喊叫了幾聲,結(jié)果士兵們?nèi)哉玖⒉粍印T瓉碥婈犛幸?guī)定,如果不擺令旗,任你揮斷胳膊都無濟于事。這時,站在崇禎皇帝御座西邊的“范招討”為執(zhí)行皇上旨意,遂將手中的令旗揮了揮,果真靈驗,只見隊伍馬上解散回營。面對四散而去的兵士,崇禎大惑不解。這時,一個素與“范招討”不和的牛太監(jiān)卻伏在崇禎的耳邊啟奏道:“圣上的金口玉言,竟不如u2018范招討u2019的一面小旗,這還了得!如今他統(tǒng)領(lǐng)80萬人馬,若要奪取大明江山,豈不易如反掌?”
崇禎本是一個剛愎自用的昏庸皇帝,聽了牛太監(jiān)的讒言信以為真。立刻傳旨,將“范招討”推出斬首示眾!胺墩杏憽彼赖迷┣,尸體竟三天不倒。世人見之,無不齒冷心寒。
噩耗傳到家鄉(xiāng),“范招討”的兒女們立刻進京面見崇禎皇帝,為他鳴屈叫冤。同時滿朝文武大臣也紛紛上書,要求為“范招討”伸冤。這時崇禎皇帝因輕信讒言而錯斬了忠良,后悔莫及,為此,除當眾斬了牛太監(jiān)外,又特用上等黃金給“范招討”鑄了一顆金頭,并曉諭全國,以慰其在天之靈。
“范招討”的尸首運回故里虞城縣安葬,他的兒女們?yōu)榉廊蘸蠼痤^被盜,就暗自打造四口石槨一起出殯,在東西南北分別建了四個同樣的墳冢。到底金頭裝進哪口棺里,埋在何處,實在無人知曉。發(fā)喪那天,全城百姓掛孝送殯,哭聲驚天動地。后傳其子女哭曰:“金頭、銀頭,也不比俺爹的肉頭!”
對于“范招討”少年時遇鬼讓路的事情,在虞城傳說得更加神乎其神。
相傳,范志完7歲那年的春天,他和小伙伴在村外放風箏,一不小心,風箏斷了線,那只風箏飄落到一戶人家的院內(nèi)。范志完見那戶人家大門落鎖,就跳進院里撿風箏。當他撿起風箏要走的時候,從堂屋里走出了一位中年婦女,她看到范志完,深深地作了一揖說:“大人大人讓開道,碰著您了俺有罪!狈吨就暝偾茣r,那婦女竟從緊鎖的大門走了出去。
回到家里,范志完覺得好玩,便對父親說了剛才撿風箏時有一位中年婦女喊他“大人”。他的父親聽后大吃一驚,原來那位婦女在前幾天已暴病而亡了,今天全家人正在為她出殯。此消息傳出,人們對7歲的范志完刮目相看,認為他是貴人之身。
見證:至今仍為犯官身
今年70歲的退休教師王劍告訴記者,他曾是挖掘“范招討”墳?zāi)沟囊娮C人之一。麥收季節(jié),記者和王劍老人驅(qū)車趕至虞城縣利民鎮(zhèn)南關(guān)沈門樓村北地,老人指著一片剛收割過的麥田,回憶著對記者說:“u2018范招討u2019的墳?zāi),就在這個地方。”記者舉目望去,老人所指的地方已夷為平地。
王劍老人說,他小時候,經(jīng)常和伙伴們到這兒玩耍,當時“范招討”的墳?zāi)怪徊贿^是一個比較大的墳頭,并不像傳說中那樣氣派。挖掘墳?zāi)鼓悄甏蟾攀?958年,當時修建虞單公路,“范招討”的墳?zāi)拐谀菞l公路的規(guī)劃之中,當?shù)卣J為“范招討”身為朝廷要員,又有御賜金頭的傳說,肯定會從其墳?zāi)怪型诔鱿∈勒鋵殹?/p>
挖掘墳?zāi)鼓翘烊松饺撕,大家都想看看這位領(lǐng)兵大帥的真實面目。當時,王劍老人也在,20多個年輕人用了大半天時間小心地將棺槨破土取出,看到“范招討”素布裹身,棺槨里放有頭盔、衣甲,還有一柄銹跡斑斑的佩劍。但棺槨里的東西挖出沒多久,“范招討”所穿衣物被風吹過,化為縷縷布絲,轉(zhuǎn)眼間不復(fù)存在。挖掘出的那些遺物,也不知道扔到什么地方了。
作為一位被斬的朝廷犯官,“范招討”被后人安葬在故里,總算有了一個安息之處。但在“范招討”的墳前根本找不到石碑和供桌的痕跡,棺槨之中,陪葬品也十分寒酸。從這些可以看出,朝廷并沒有給“范招討”翻案,他的身份至今仍是被朝廷處決的犯官。關(guān)于御賜金頭、四門發(fā)喪的傳說,是“范招討”的后人為其正名故意編造的。在虞城縣利民鎮(zhèn),從來沒有人見過四個同樣的墳冢,史記上也沒有只言片語的記載。
個人作品
范志完一生好學,著述較多,有《理官六箴》、《諭士六箴》、《勸士六言》、《勸民九歌》、《漕政八議》、《安民十二政》、《六諭解》、《連珠集》、《恒南六事》、《恒南六議》、《愛士真言》等傳于世。
題字紫云山
長子縣崇慶寺前寺為護國靈貺王廟,建于北宋宣和四年,現(xiàn)存的建筑中殿為金代,其余為明清遺構(gòu),寺內(nèi)存有自宋代到清代碑偈若干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為明崇禎時兵部侍郎范志完手書“紫云山”碑。范志完身處明末亂世,身居要位,他因何事在崇禎十五年到崇慶寺呢?筆者查閱了很多相關(guān)史料,找不到答案,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到紫云山崇慶寺肯定不是游山玩水的。民間傳說,兵部侍郎范志完微服拜訪了崇慶寺主持覺真大師,范志完態(tài)度非常誠懇,他跪在大師的禪房門口,聲音哽咽地對大師說:“我身居要位,身處亂世,卻并非貪生怕死,而是真的看破了紅塵,請大師慈悲,收我做弟子吧!庇X真大師將范志完扶起,淡淡地說:你業(yè)習太深,恐怕還不能真正放下!按髱煛,我什么都能放下,家庭、榮譽、地位、權(quán)力,我都不想了,請大師為我落發(fā)吧!范志完又跪在了覺真大師面前口一偈:為除心頭火,清早禮師尊。覺真大師只是淡淡一笑:“凌晨離夢鄉(xiāng),不怕妻偷人!狈吨就昝偷卣酒鹕韥,指著覺真大師破口罵到:“你個老禿驢,說話太傷人。”大師哈哈一笑:你想要出家,何怕妻偷人,輕輕一撩撥,怒火又焚燒。范志完感覺羞愧難當,他理解了覺真大師的苦心,他向大師深施一禮,在覺真的禪房留下了“紫云山”三字。
巧遇韓愈后裔
明代崇禎十四年那年春天,在山海關(guān)任山石道的范志完由盧龍城拜謁古孤竹遺跡歸來,途經(jīng)昌黎,來登碣石山。范志完喜歡爬山越嶺,他看到一處高高的懸崖上面,有怪石、孤松構(gòu)成美景,不禁雅興大發(fā),非要登上去不可。等他攀登到頂部,隨行的兩個人還在下面張著嘴喘氣呢。范志完登高遠眺,陶醉在秀美的山光水色之中,忍不住脫口詠道:“海闊天空,山靈水秀……”不料,下面的字音還未出口,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了。范志完光顧上面了,忘記了腳下,一腳踩空,隨行的人剛來到他身邊,想拽他已經(jīng)來不及了。懸崖底下,正好有個鐵匠爐,一位年輕的書生正在地上蹲著看書。偶然間,他抬起頭,發(fā)現(xiàn)從高高的懸崖上掉下一個人來。不好,眼看這人就要摔個粉身碎骨,怎么辦?他想去接,可自己只有一本書,這下可把他急壞了。他想,要是有個大筐就好了。于是,他閃電般地接替鐵匠打好鐮刀,拿起鐮刀到后山割了一大捆荊條,編了個大筐又跑回懸崖底下。這時,墜崖的人剛要落地,他立刻舉起大筐,正好把那人穩(wěn)穩(wěn)地接住。范志完落在大筐里,一時昏了過去。等他蘇醒過來,明白了得救的經(jīng)過,不由驚嘆道:“后生,你可夠手疾眼快的!”“那算什么,我的老祖宗更快!蹦悄贻p的書生說!霸趺磦快法?”“嘴快!薄白炜欤吭趺磦快法……” 范志完疑惑不解。年輕人接著說:“我的老祖宗在滿朝大臣齊聲叩賀時,唯獨他送上一表,表示反對。唐憲宗讀后勃然大怒,要處死他。幸得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朝臣求情,才赦免死罪,貶放他到嶺南去當潮州刺史……”范志完大吃一驚:“你說的不是韓文公嗎?那么,你是韓文公的后代了……”“對,我叫韓法祖,按照家譜,我是韓文公的二十八代孫!蹦悄贻p的書生自我介紹道。范志完是河南虞城人,崇禎四年考中的進士。韓愈這鼎鼎大名,他豈能不知!韓愈的《原道》、《原性》等文章,他早已讀過,深知這些文章是“載道之文”,是“獨有千古”的。他猛然想到,這兒是昌黎,是文公的故里,他來昌黎,就是來瞻仰韓文公祠的;沒想到,昌黎還仍有韓文公的后人守在這奇山秀水之間。說話間,范志完拉著韓法祖的手,問了個沒完。從韓法祖口中得知,昌黎縣城的韓文公祠,不知修了有多少年了;他們韓家,現(xiàn)在住在灤河邊上的一個小村子里,歷代以詩書傳家,他的父親韓祚昌、叔叔韓養(yǎng)性等人,都是讀書人。他父親韓祚昌考上了增廣生,他還沒有考中功名,正藏在了碣石山中苦讀。范志完聽了他的敘說,心里久久不能平靜,一下陷入了沉思,似乎有了什么打算;氐讲杩h城,范志完在韓法祖陪同下,又瞻仰了韓文公祠,并接見了韓祚昌、韓學賢等人,看了他們帶來的《昌黎先生集》和家譜,還答應(yīng)為續(xù)修的韓文公家譜作序。后來,在范志完主持下,在五峰山的平斗峰前的壩臺,又修建了一座韓文公祠。他還在那山崖峭壁上題下了“泰山北斗”、“五峰環(huán)翠”等字,并把自己吟出的長詩《游水巖歌》刻在了石碑上。當時,范志完了解到昌黎韓文公祠的奉祀之典久廢,便和山海督師朱國棟一起上奏崇禎皇帝,題請救他脫險的韓法祖為奉祀正儒士,世襲主奉祀。如今,生活在昌黎縣韓營村的韓愈后裔,說起范志完和韓法祖的交往來,仍然還那么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