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他有感于“歷代史與天下府州縣志大都紛紜錯雜, 牽扭重疊,皆因作史者止就一代,作志者止就一方,未究根源,而閱之者承訛襲舛,終莫考正”②,乃“究心于天文地理之書,著《天下郡縣輿圖》”,又“博觀二十一史,廣搜天下志乘,按其山川、城廓、形勢、位置,究其歷代淵源”,于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冬撰成《 歷代地理沿革表》共47卷(卷首目錄1卷,表46卷)。
陳書乃未竟之稿,撰成后并未刊刻,由是埋沒156年。后來, 張大鏞在屈侃甫家發(fā)現(xiàn)此稿,“覽而善之,思廣其傳”③,乃囑同鄉(xiāng) 黃廷??毖a(bǔ)正,又由 蔡芳、羅棻、吳翊寅、桂銘球、陳名慎、傅維森、李肇元、史悠成、 陶福祥、 張成德、 廖廷相、汪兆銓分任一校、二校、三校,至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交付剞劂,始得以問世。
《歷代地理沿革表》簡介
《 歷代地理沿革表》是以表的形式詮述上古至明代地理沿革的著作。表分3等:一曰部表(卷一~三);二曰郡表(卷四~一八);三曰縣表(卷一九~四六)。敘列歷代政區(qū)沿革,凡有關(guān)添設(shè)、并省、更名、徙沿者,盡量詳細(xì)具載。
芳績云:“舜建十二州牧。漢仿其制而為十三部刺史,統(tǒng)轄天下郡縣。至南北朝,濫及二百余。隋復(fù)并而為九。唐變化為十五道采訪使。宋變而為 十九路安撫使。元又更為行中書省。明則為布政使司。名雖異而體實(shí)同。故作部表”①。故全書首列部表,該表以虞為首,次漢至明,共12格。
芳績云:“秦以天下為郡。漢以后俱仍其制,迨隋唐而或稱州,又有曰府曰軍,元則稱路,明盡稱府,皆以統(tǒng)縣”②。故次列郡表,郡表以秦為首,次漢至明,亦12格。
芳績云:“縣自春秋時(shí),u2018楚子縣陳u2019而名始見,其時(shí)縣大于郡。至 秦始皇盡縣天下,縣始隸于郡。迄今數(shù)千年,皆不改易,縣亦當(dāng)以秦始。惟秦?zé)o記載,至《漢書》始有地理志,縣名、建置乃得詳書,故縣表第據(jù)《漢志》為斷”③。故殿為縣表。其一二置于先秦暨春秋列國地名,皆附注于漢格。
《 歷代地理沿革表》內(nèi)容包括:
(1)虞12州。實(shí)載冀州、 兗州、 青州、徐州、豫州、荊州、揚(yáng)州、交州、 雍州、 梁州、并州、幽州、營州13表。
(2)秦40郡。實(shí)載內(nèi)史、三川、 河?xùn)|、 潁川、泗水、 碭郡、 東郡、 邯鄲、 鉅鹿、郯郡、 瑯邪、薛郡、齊郡、南陽、 南郡、長沙、九江、 鄣郡、 會稽、代郡、 上谷、 漁陽、右北平、 遼西、遼東、 上黨、太原、 雁門、云中、九原、上郡、 隴西、北地、 漢中、 巴郡、蜀郡、黔中、南海、桂林、象郡共40表。
(3)漢縣。共1577表。
諸表包羅秦漢至元明各種政區(qū)的發(fā)展變化情況,如州、道、路、省、郡、府、縣、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長官司的添置、歸并、更名、改隸、遷治、廢仍情形。“凡說有不同者,皆明辨而詳注之”,“其未能確然者,兩存之”①。
表中用方框標(biāo)出的147處考證和辨析(部表7處,郡表53處,縣表87處),是本書精華所在,有的考證和辨析,如《秦三十六郡考》、《考竟陵云杜》、《廢東城考》、《丹陽考》,都是內(nèi)容精湛、質(zhì)量較高,可以單獨(dú)成篇的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