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1898年,新化實學堂(今新化一中前身)創(chuàng)辦,楊源浚被招收為新化實學堂第一批學生。光緒29年(1903),赴日本留學,入振武學堂,曾帶陳天華《猛回頭》7千冊回新化,積極參與反清革命活動,參加興中會,后轉(zhuǎn)入同盟會,是黃興領(lǐng)導的核心組織“丈夫團”成員之一。
光緒33年7月轉(zhuǎn)陸軍士官學校第五期工科,光緒34年11月,由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yè)學成回國,受蔡鍔將軍邀請,前往廣西協(xié)助整理講武堂。次年7月(1909年),楊源浚、石陶鈞、袁華選抵達廣西,蔡鍔十分高興,認為“軍界得此數(shù)生力軍,足為前途賀也”,即委任他們?yōu)閷W員隊長、教官、測量局科長等職。楊在廣西講武學堂任學員隊長,協(xié)助蔡鍔訓練新軍。
宣統(tǒng)2年10月調(diào)任廣西干部學堂科長。次年赴北京,任清廷陸軍衙門軍制司臺壘科科員、陸軍工程隊副軍校。辛亥武昌起義,楊參與漢陽保衛(wèi)戰(zhàn),曾任湘軍第五師師長。
1913年4月11日,北洋政府陸軍部授楊源浚為陸軍工兵中校。同年9月,孫中山領(lǐng)導的反袁“二次革命”宣告失敗,與孫中山、黃興、李烈鈞等相繼逃亡日本。
民國3年(1914)底,蔡鍔潛去日本,楊曾與石陶鈞、張孝準三人護迎,并又安全護送蔡鍔離日返國,促成蔡鍔將軍及時倡導云南獨立反袁。楊隨后到云南任湘黔路指揮使,領(lǐng)兵倒袁。
1916年袁世凱死,即同滇軍入湘參與驅(qū)逐張敬堯之役,后供職于湖南省政府。民國12年,任湖南護憲軍第七路指揮,率部經(jīng)新化赴湘西招撫,駐防靖縣、綏寧一帶。
民國14年6月,辭職赴廣東任孫中山大本營高級參謀、第六軍第5師師長,駐肇慶府新會縣待命。9月,參加第二次東征。平定陳炯明叛亂后,駐惠州整編。
民國15年7月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任程潛領(lǐng)導的第六軍第19師中將師長,經(jīng)江西、安慶于次年3月迫近南京,旋與第二軍各師分三路對南京進行總攻擊,不日收復,此役楊功勛卓著。
1927年4月,正值寧漢分裂,第六軍軍長程潛對蔣介石的背信棄義深為不滿,拒絕去南京,并準備投奔武漢國民政府。蔣則暗調(diào)其親信部隊,揮兵直逼下關(guān),然后通知程潛要求入城。程在兵力懸殊的情況下,只身潛離南京,乘輪溯江而上,投奔武漢,蔣聞訊即遣楊源浚速追強留,在九江兩輪相遇,楊告程以來意,程示義無反顧,楊極表同情,以追趕不及復命。因楊源浚義釋程潛,引起蔣極其不滿,疑其不忠,故以部隊整編為名解除楊的軍權(quán),委以軍事委員會委員閑職。楊即稱病離南京寓居上海,民國19年回長沙,合伙與同鄉(xiāng)段楚賢在錫礦山開采經(jīng)營銻礦,民國22年4月病逝,享年55歲,安葬于新化塔田(華新瓷廠)。
后世紀念
蔣介石挽聯(lián):大地起風云,每聽鼓鼙思將帥;南天失耆宿,倍教袍澤動悲哀。
程潛挽聯(lián):江表嶺南留戰(zhàn)績,維山資水護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