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宋史》作青社。青社即青州,其性樸率直信,不肆不窘,倜儻不群。天圣八年舉進士,初為孟州司戶參軍共城令,后升殿中丞僉書澤州判官。他“能為古文章”,有大才卻“安于卑位,無仕進意”,人推薦其升遷,而不能“決其歸心”。
北宋大儒邵雍出自李之才門下。學術(shù)上,事從河南穆修。穆修(979-1032),字伯長,汶陽(今山東汶上)人,官至潁州文學參軍等職,師陳摶而傳《易》。其性卞嚴寡合。之才雖常受到怒訶,但事之益謹,故于《易》得其真?zhèn)!皶r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者,惟之才爾!保ā端问罚钪艂鳌罚┍彼未笕迳塾撼鲎岳钪砰T下。當時“邵雍筑室蘇門山百丈源之上,布衣疏食,之才聞雍苦志好學,自造其廬”(見《東都事略.儒學傳》),而授其“義理之學”和“物理之學”!皾扇藙Ⅳ僳磐沓銎溟T,受歷法,亦為名士”(同上)。其生平見《宋史》、《東都事略》。
李之才的易學已失傳,今能見的是保留在朱震《漢上易傳》、黃宗羲《易學象數(shù)論》、胡渭《易圖明辨》等書中的卦變圖,因這種卦變圖是講卦與卦之間關(guān)系的,而這種卦與卦之間的關(guān)系通過卦象變化而表現(xiàn)出來,故李氏卦變圖被稱為“象學”。李之才的卦變圖包括兩個圖:一是卦變反對圖,一是六十四卦相生圖他開了宋代卦變說研究的先河。由于他的倡導(dǎo)和傳授,其卦變說很快為時人接受。朱震曾記述了李氏卦變傳授的狀況:“康節(jié)之子伯溫傳之于河陽陳四丈,陳傳之于挺之!保ā稘h上易傳.卦圖卷上》)受其影響,蘇軾、朱熹、林至等大易學家皆言卦變。在義理之學興盛的時代,象數(shù)易學的卦變成為時人關(guān)注的問題,這當然歸功于李之才。
宋史記載
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也。天圣八年同進士出身,為人樸且率,自信,無少矯厲。師河南穆修,修性莊嚴寡合,雖之才亦頻在訶怒中,之才事之益謹,卒能受《易》。時蘇舜欽輩亦從修學《易》,其專授受者惟之才爾。脩之《易》受之種放,放受之陳摶,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shù)變通之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之才初為衛(wèi)州獲嘉主簿、權(quán)共城令。時邵雍居母憂于蘇門山百源之上,布裘蔬食,躬爨以養(yǎng)父。之才叩門來謁,勞苦之曰:「好學篤志果何似?」雍曰:「簡策之外,未有跡也。」之才曰:「君非跡簡策者,其如物理之學何?」他日,則又曰:「物理之學學矣,不有性命之學乎?」雍再拜,愿受業(yè),于是先示之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jīng)》,既可語《五經(jīng)》大旨,則授《易》而終焉。其后雍卒以《易》名世。
之才器大,難乎識者,棲遲久不調(diào)。或惜之,則曰:「宜少貶以圖榮進。」石延年獨曰:「時不足以容君,盍不棄之隱去。」再調(diào)孟州司法參軍。時范雍守孟,亦莫之知也。雍初自洛建節(jié)守延安,送者皆出境外,之才獨別近郊;虿≈,謝曰:「故事也!鬼曋褐啺碴,之才沿檄見之洛陽,前日遠送之人無一來者,雍始恨知之之晚。
友人尹洙以書薦于中書舍人葉道卿,因石延年致之,曰:「孟州司法參軍李之才,年三十九,能為古文章,語直意遂,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輩,非洙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無仕進意,人罕知之。其才又達世務(wù),使少用于世,必過人遠甚,恨其貧不能決其歸心,知之者當共成之。」延年復(fù)書曰:「今業(yè)文好古之士至鮮且不張,茍遺若人,其學益衰矣。」延年素不喜謁貴仕,凡四五至道卿門,通其書乃已。道卿薦之,遂得應(yīng)銓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為緱氏令。未行,會延年與龍圖閣直學士吳遵路調(diào)兵河?xùn)|,辟之才澤州簽署判官。澤人劉羲叟從受歷法,世稱「羲叟歷法」,遠出古今上,有楊雄、張衡所未喻者,實之才授之。
在澤轉(zhuǎn)殿中丞,丁母憂,甫除喪,暴卒于懷州官舍,慶歷五年二月也。時尹洙兄漸守懷,哭之才過哀,感疾,不逾月亦卒。之才歸葬青社,邵雍表其墓,有曰:「求于天下,得聞道之君子李公以師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