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經歷
兄弟姐妹七人,葆靈最幼,由祖母撫育成長。初習賈于錢莊,喜讀書,好議論國家大事。中日戰(zhàn)敗,喪權辱國。張不滿朝廷而傾向革命,遭清廷通緝,亡命日本。在東京就學于東京高師,親聆孫中山言論而參加同盟會;貒,潛身于教育事業(yè)。寧波學校之有風琴、音樂課與新式體操課,皆始于葆靈任教之北門外存宜小學。是時,張居北門內植物園,革命同志王東園同住園內,共議國家大事,參加辛亥寧波光復活動。
反清革命
1904年寧波西門育德農工學堂開辦,校長陳訓正以學校為基地,從事反清革命活動,張葆靈被聘為教員,是其中參加最早的成員之一。1911年8月寧波成立國民尚武會,為建立革命武裝作準備,發(fā)起人為陳訓正、范賢方等九人,張葆靈亦在其中。寧波光復后,張葆靈任寧波軍政分府參議和總務部部長。其時軍政經濟困難,乃向殷商富戶募款。張以參議名義,寫了一封措詞強硬的信件給豪紳盛省傳募款。盛為遜清翰林院編修,做過江西省學政,又善于理財,而其市儈氣重,唯利是圖,名聲極壞。盛得信后,自知無奈,裝著可憐相,勉強如數應募,一時人心稱快。
后張葆靈一度被邀請為浙江造紙廠廠長,廠在龍游溪口鎮(zhèn),以桑皮為原料。當經亨頤為四中校長時,張回寧波任教。
園藝愛好
葆靈酷愛園藝,在櫟社東方園,種植水蜜桃著稱于時,行銷滬寧。又集資增辟柑橘園,后與象山石浦倉前人合作創(chuàng)辦石浦柑橘園,引種優(yōu)良橘種,培養(yǎng)無核蜜橘,今已普及江南園林中。
參與北伐戰(zhàn)爭
在風云變幻中,張葆靈從軍北伐。夏超、周鳳岐起義失敗,他只身入贛為白崇禧幕僚,后隨軍東行入杭州,任省府委員和省黨部委員。1927年“四·一二”事變,左派黨人相率隱避,葆靈亦被解除省黨部委員職務,轉入財政金融界就職,先入漢口農民銀行,后任南通大生紗廠官股代表,又兼南通財政局長。
抗戰(zhàn)時期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葆靈避居鄉(xiāng)下,賴出售房產,過著清白艱苦生活。解放后,經歷自由生活,心中愉快,衷心擁護共產黨領導。
一生總結
葆靈先生一生以民主自由與服膺科學為事。青年時反抗?jié)M清,壯年反對蔣介石殘害革命志士。西安事變后,致力于國共合作,團結抗日。解放初,被邀擔任浙江省政協(xié)委員兼文史館館員,還被推為寧波市人民代表。于1958年1月逝世。臨終囑其四子常惺:“予生于遜清專制之日,國家危亡,人民偷安。歷經辛亥、五四、四·一二、七七、抗戰(zhàn)勝利,以至全國解放,身為省政協(xié)委員,市人民代表,安享揚眉吐氣、大國國民生活,畢生可謂無憾。身后火葬,省卻土地以減少無謂之損失。”言訖,含笑而逝,享年80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