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1620年2月16日,腓特烈·威廉出生,他的父親一個月前剛剛成為勃蘭登堡-普魯士君主。腓特烈的名字來源于他的舅舅,帕拉丁選侯腓特烈五世,也就是著名的殘冬之王,威廉則取自他的父親的名字。六歲以前,他一直和母親、外祖母一起生活。他的外祖母來自著名的奧倫治親王家族,正因為這層關系,年幼的腓特烈·威廉被送到了荷蘭學習。和后來的彼得大帝一樣,荷蘭的經(jīng)歷對他的影響非常大,后來終其一生他都試圖通過將勃蘭登堡-普魯士建成一個強權。
1640年,腓特烈·威廉即位。此時三十年戰(zhàn)爭還未結束,勃蘭登堡作為戰(zhàn)場遭受了極大的破壞,人口驟減,只有不到20萬,許多鄉(xiāng)鎮(zhèn)和村莊為之一空。比如勃蘭登堡的主要城市柏林戰(zhàn)前人口10,000人,此時只剩下6,000人,法蘭克福戰(zhàn)前12,000人,此時只剩下2,500人。但腓特烈·威廉此時的重心不在恢復勃蘭登堡經(jīng)濟上,而是能夠通過外交手段,來保證戰(zhàn)后自己的領地的完整。在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簽訂后,德意志恢復和平,腓特烈·威廉保住了選侯的頭銜以及大部分領地。
此后選侯將重心轉(zhuǎn)移到和等級會議的斗爭上。歐洲中世紀到現(xiàn)代早期的政治史一直貫穿著君主和議會的斗爭,君主想建立絕對主義權威就必須壓制議會。而君主與議會的具體斗爭一般都圍繞著稅收權而展開的,勃蘭登堡-普魯士也不例外。大選侯從三十年戰(zhàn)爭學到的最大教訓就是要建立自己的常備軍,而這支常備軍需要穩(wěn)定的賦稅予以支持。最終雙方獲得妥協(xié),達成大協(xié)議。選侯獲得5年征稅權,但是隨之而來的北方戰(zhàn)爭(1655-1660),讓選侯有理由延長征稅年限,擴大軍隊。這個時候選侯讓普拉滕負責為軍隊征稅,普拉滕建立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征稅組織,這就是后來戰(zhàn)爭總軍需部的雛形。戰(zhàn)爭結束后,選侯獲得了普魯士公國的主權和一支12000人的常備軍。此后的幾年里,他逐漸制服了等級會議,在戰(zhàn)爭總軍需部基礎上建立一個聽命于己的官僚組織,為普魯士的絕對主義鋪平了道路。
1674年費爾貝林戰(zhàn)役,腓特烈·威廉更是依靠自己的常備軍擊敗了號稱歐洲第一的瑞典軍隊,為普魯士軍隊和自己掙得了榮譽,此后,人們稱呼腓特烈·威廉為大選侯(the Great Elec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