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何伯川(1900~1971),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四川安岳縣人。何伯川8歲隨父學(xué)“吹鼓手”,后投名鼓師陳九合門下。先打下手,兼工司鼓。由于他刻苦好學(xué),5年后,即掌握了大鑼、大鈸、二鼓、小鑼等的演奏技巧、司鼓更是得心應(yīng)手;并熟悉了高腔曲牌、昆曲曲牌與高腔、嗩吶的套腔鑼鼓之運用規(guī)律及其曲牌性能。在高腔腔調(diào)上他主張不拘古法,應(yīng)按人物性格在原有曲調(diào)上有所變化。
民國2年(1913年)起,何伯川即在安岳王容清戲班、隆昌龍懷班、重慶又新班、瀘州大明班、翠華班、天運舞臺等班社工作,不僅為各地的行會戲、邦口戲、神會戲、祝壽戲演出司鼓,還多次為川劇名家張德成、吳曉雷、筱桐鳳等打戲。他記戲很多,不僅能熟練地指揮演奏川劇“五袍”(即《紅袍記》、《白袍記》、《青袍記》、《黃袍記》、《綠袍記》),“四柱”(即《碰天柱》、《水晶柱》、《九龍柱》、《五行柱》),高腔“四大本”(即《黃金印》、《紅梅記》、《琵琶記》、《斑超》),彈戲“四大本”(即《春秋配》、《苦節(jié)傳》、《梅絳褻》、《花田錯》)和“江湖十八本”(即《荊釵記》、《幽閨記》、《彩樓記》、《玉簪記》、《白羅帕》、《白鸚鵡》、《百花亭》、《葵花井》、《放白蛇》、《五桂聯(lián)芳》、《三孝記》、《聚古城》、《全三節(jié)》、《中三元》、《渡藍關(guān)》、《鐵冠圖》、《上天梯》、《漢貞烈》)等,還能熟背瀘州河的常演劇目“九樓十八院”。
新中國建立初,何伯川在瀘州市群力川劇團任坐堂鼓師。1958年后,調(diào)瀘州專區(qū)戲曲訓(xùn)練班和宜賓專區(qū)青年川劇團任教。1960年,應(yīng)四川省文化局之邀參加在成都舉辦的“四川省川劇名老藝人示范演出大會”,為龔兆麟、唐惠珍、何春山等各行名老藝人演出司鼓。是年他已60歲,但頭腦清醒,耳聰眼明,各類聲腔和曲牌仍運用自如,技藝不減當(dāng)年,得到同行的好評。
何伯川在長期的藝術(shù)實踐中,繼承和發(fā)揚了瀘州河川劇鑼鼓藝術(shù),培養(yǎng)了一大批鼓師和打擊樂人材,成為川南各地川劇團藝術(shù)骨干。1955年起,他還先后歷任瀘州市、宜賓市政協(xié)委員。
1971年何伯川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