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陶夔,生卒年不詳,約生活于東晉咸康至元熙年間(335~420年),是三國吳交州刺史陶璜后代。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生于官宦世家。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九年(394年),任晉安郡太守,廉政愛民,且關心地方文獻?ぶ巫試栏呓ǔ呛,已歷113年,文獻殘缺,久無圖志。陶夔探訪耆宿,搜羅舊聞,親自核實,于次年撰成福建首部方志《閩中記》,內(nèi)容涉及晉安郡所轄原豐、侯官、羅江、晉安、溫麻五縣的輿地、風俗、人文、舊事。此書至隋代散佚不傳,今僅存數(shù)則佚文,散見于《太平寰宇記》和《三山志》。陶夔篤信佛教,有位僧人名群,戒行出眾,蔬食誦經(jīng),隱居于羅江(今羅源縣)霍山。陶夔慕名渡海尋訪,遇風雨而未果。境內(nèi)因其虔佛,佛寺日增。兩年后離職。
任職
東晉太元十九年(394年),陶夔任晉安郡太守(治所在今福州)。任內(nèi)勤政愛民,尤其重視文章典籍。因見閩地日見開發(fā),卻久無圖志,于是廣征文獻,博采舊聞,撰成《閩中記》。該書記述晉安郡所轄8縣,即原豐(閩縣)、新羅(長汀)、宛平(福清)、同安、候官、羅江(羅源)、晉安(南安)、溫麻(連江)的輿地沿革、人文舊事等,是福建歷史上第一部全省性地方志。可惜該書不久散佚,未見流傳,亦少為其他著作所引用。
陶夔為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的叔叔。
陶夔的出身應為東晉功臣陶侃之后,其父可能是陶侃第十子(據(jù)余嘉錫所注視的《世說新語》)陶胡奴之子。陶胡奴(即陶范)早年曾任烏程令,與王修齡等有過交往,為陶侃十七子中最著名者,晉孝武帝親政后太元初曾任太常令。今考《世說新語》所載陶胡奴與王修齡與等交往事跡發(fā)生的年間,大致在公元340-350年間。也就是說,陶胡奴作為陶侃之子,并未曾接受到父蔭和朝廷封賞,而是靠自己努力獲得的一點成就,在其晚年,大概在元興三年春劉裕劉毅、何無忌等起義兵開始興復晉室后,作為新興軍閥劉裕須要拉攏的朝廷官員被委任一個并無實權的閑職,即太常令,也就是《魏書》所云的尚書(大體是負責禮部或者皇室祭祀禮儀器物這類的事務吧)。而受到陶侃蔭賞并承襲長沙公爵位的陶延壽,卻幾乎默默無聞。據(jù)陶淵明《贈長沙公》詩可知,當年襲封長沙公的陶延壽是陶淵明侄孫輩,而且關系也相當疏遠了。
據(jù)《晉書·陶淵明傳》、《宋書·陶淵明傳》以及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所撰《陶淵明傳》,陶淵明為陶侃后裔,非陶璜之后。蕭統(tǒng)云:陶淵明,字元亮。或云潛,字淵明。潯陽柴桑人也。曾祖侃,晉大司馬。
陶夔為陶淵明從叔,這在陶淵明《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中曾經(jīng)提及。陶淵明是這樣說的:
光祿大夫南陽劉耽,昔與君同在溫府,淵明從父太常夔,嘗問耽:“君若在,當已作公否?”答云:“此本是三司人!睘闀r所重如此。
據(jù)學者考證,陶淵明給他外公孟嘉寫的這篇東西,大約作于其生母卒后。孟嘉的兩個女兒分別嫁給了陶淵明父親和他叔叔,陶淵明的姨母也就是從弟敬文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