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海南省文昌市人。
人物生平
云茂琦生于頭苑鎮(zhèn)。自幼聰潁,才智過人,好學不倦,嘉慶二十年(1816)鄉(xiāng)試中舉,道光五年(1825)留居京都,研讀王陽明學說,深受其影響,推崇“身心性命之學”。以圣賢之言為座右銘,詢民疾苦,懇懇如家人。勸以務本分、忍忿爭,訟頓稀?h地卑,多積潦,開濬溝洫,歲獲躬行實踐。
道光六年(1826)進士及第,分發(fā)江南,出任沛縣(今江蘇西北端)知縣。沛縣地處低洼,歷年夏秋雨季,莊稼多被淹沒,茂琦親自勘察和組織老百姓,開溝通涵,使雨水得以疏導流滿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連年獲得豐收。茂琦對各種獄訟案件,判斷如流,或調(diào)解釋化,或依情判決,絕不敷衍留滯。沛縣舊多盜賊,其中有一巨盜,勢力甚大,長期聚黨騷擾鄉(xiāng)里,歷任知縣均無法使其伏法。茂琦責令里保查知巨盜巢穴后,親自帶領差役深入盜窩擒拿。其盜首狡猾陰險,將親生兒子殺害,企圖嫁禍捕役,轉移視聽,茂琦凜然揭其真相,曉以大義,使盜首俯首伏罪。茂琦處政寬容,對判決后的案情,如有不服者準予伸張,乃至當堂面訴,以公正服人,使民俗勇蕩的沛縣,一時訴訟頓減。
重視教育,施行德政。沛縣有歌風書院,長期經(jīng)費支絀,云捐出養(yǎng)廉銀,扶助辦學。有空時常往書院親自教習講授,對諸生員傳授王陽明的“身心性命”之學,強調(diào)讀書人品行道德為先。茂琦親自示范教習,使士風丕展,影響波及四鄰,各縣學子紛紛慕名而至,前來沛縣從師授業(yè)。為倡導教化,彰揚賢能,他捐資修建鄉(xiāng)賢名宦祠,重修萬壽宮和吳公祠。還邀集捐資,倡修久圮的城南橋梁,便利過往行人,士民深感其德行,稱之為“云公橋”。
任沛縣知縣兩年,為官誠正勤勉,深得人心。御任他調(diào)時,鄉(xiāng)紳耆老、士子百姓紛紛攀轅泣送,送行的人群擠滿道路,延綿不絕,長達十里。
道光九年(1829),調(diào)任六合縣(今江蘇南京市北)知縣。該縣地處江淮兩河之間。道光十一年(1831)河水泛濫成災,縣城以外,田地房屋淹沒殆盡,居民徙避不及,或沿堤呼救,或攀樹待援。茂琦及時組織救災,出資雇船,四處撈救,開倉賑濟災民,民心得以穩(wěn)定,故六合縣雖屢有災害,卻無外出逃亡者。在六合縣鼎革舊俗,反對浮華,倡勵農(nóng)耕,施行教化。他將耗財傷民的繁多的淫祠廟改為萬壽宮、社稷壇、先農(nóng)壇,并將祠廟改建成為書院,帶頭捐廉,集資萬余貫,購置田產(chǎn),作為書院辦學經(jīng)費,深得民間擁戴。
道光十二年(1832),充任江南鄉(xiāng)試考官;道光十四年(1834),署督糧同知,旋署江防同知。因其政績卓異,道光十七年(1837)上調(diào)京都,授以兵部郎中,后轉調(diào)吏部郎中。在吏部供職期間,淡于權勢,公務之外,悉心研讀詩書,精心研究天文諸書。
道光二十四年(1844)告老歸養(yǎng)。途經(jīng)廣東省城,巡撫重其人品才學,挽留合垣講座,堅辭不就,決意返里。返瓊后,在瓊臺書院主持講學,扶持后進。平生儉約正直,樂于行善,一生官俸積蓄,大多用于公益事業(yè)。捐款改造書院大門,添設生員齋舍,修整考棚曠地;捐資2000余貫,在郡城修建試館和本族闡道堂,并供闔族生童券資、旅費之用;捐5000貫,購置義田,歲收所得,資助近屬貧者婚嫁喪葬和小學修脯之用。
道光二十八年(1848),海盜猖獗,窺文昌城。其率眾結安全社,立章程,嚴守御,明賞罰,賊不敢來犯,并在清瀾港門東側狹口處增筑炮臺(今還在),加強防衛(wèi),以備后患。文昌縣城,年久失修,殘缺塌破,茂琦向官府稟商,請重加修筑,并首倡義捐,集資錢30000貫,按期修復城池。同時,還改造了文昌閣、尊經(jīng)閣,得到官府的嘉獎。
道光二十九(1849),卒于故里,時年59歲。遺著有《探本錄》22卷,《實學考》4卷,《闡道堂遺稿》12卷。
光緒元年(1875),經(jīng)兩江總督劉坤一、江蘇巡撫吳元炳查明合奏,將云茂琦歷任政績宣付國史館,入修循吏傳。云茂琦成為瓊籍入載清代正史大傳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