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沈壽民,寧國府宣城人。崇禎九年(即公元1636年)丙子舉賢良方正。他在當時頗有文名,但他被世人所認識,并不是因為他的詩文,而是因為他曾經上疏朝廷參劾當時極有權勢的楊嗣同,想要以貽誤軍情、延誤戰(zhàn)事的“奪情誤國”的罪名治裁這位“重臣”,因而才名震一時。
弘光帝在南京即位成立南明小朝廷時,獨掌朝廷大權的阮大鋮因為沈壽民在參劾楊嗣同的奏疏中有這樣的話:“大鋮妄畫條陳,鼓煽豐藝”,直白地指責阮大鋮,所以想要憑借他當時的權勢逮捕沈壽民,以泄其心頭郁積已久的宿恨。沈壽民得到消息,悄悄改名為王子云,逃離家園,隱居在金華山一帶。從此不再問及世事,也不再顯身仕途,遁跡不出,終老于其隱居之所在,仿佛古時遺民不知所處年代與地域。他的門人弟子私自為他稱謚號為文貞先生。
沈壽民的著作,除了《姑山遺集》三十卷以外,還有《剩庵詩稿》!
參考文獻
計東《上吳祭酒書》謂:“大江以南主應社者張受先、西銘、介生、維斗,大江以北主應社者萬道吉、劉宗伯、沈眉生!秉S宗羲《征君沈耕巖先生墓志銘》則謂:“一時聲名之盛,吳中二張與江上二沈相配,二張謂天如、受先,二沈謂昆銅、耕巖,不以名位相甲乙也。”
黃宗羲《征君沈耕巖先生墓志銘》謂:“溧陽既相,將特疏薦之,端使寓書,耕巖不開封,對使焚之!
全祖望:《悼沈壽民未葬詩》
作品介紹
姑山遺集
《姑山遺集》是清初刻本,其被禁毀是在清朝乾隆年間。清朝政府以鄙夷小邦之數(shù)統(tǒng)一中原泱泱大眾,在其穩(wěn)定了國政之后,首要大事就是改變民眾意識,徹底根除任何與明王朝有糾葛的思想感情。那些充滿蔑視大清、懷戀故朝思緒的詩集論述,自然要率先被送入清人高舉的焚禁大火之中了。鑒于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姑山遺集》被禁毀的原因大概有三點:第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在沈壽民的詩文中有許多鄙夷清朝人的所謂違礙用語,如詩文中多次出現(xiàn)了敵虜、寇、夷狄等。這些違礙用語出現(xiàn)在不同類型的文章中。有的用語出現(xiàn)在作者泛論天下形勢時的文章中,如《與沈云云侯職方書》中提到:“且夫糗糧不給,勢必略取閭閻小民,每易生其心。募召務沖,勢必不辨。險詭黠虜每善假其手。以易怨之民,兼善伺之虜,汝州版筑恐墮……可弗慎哉!”
相關人物
沈壽民從兄弟數(shù)人皆為復社要員,以文名于當世。沈有容子沈壽峣,庠生,習兵略,亦能詩,其游敬亭詩云:“枯根曾作級,怪石次為梯。一井喜穿骨,千巖恨少溪。虎行殘葉響,鼠竄弱枝低。山漏初傳午,峰高日已西”。清兵南下,沈壽峣舉眾抗擊,戰(zhàn)死宣州東南水東稽亭嶺。
沈壽旭,明亡隱居不仕,讀書游吟為樂,著有《天籟集》、《搜余集》。
沈壽昌,字全昌,監(jiān)生。敦行誼,篤志好學,曾捐資倡修正學書院,建同仁會館;筑南漪湖口、曲河渡諸堤防,遺惠后世。著有《易學圖解》等。
沈壽民子沈埏(公元?—1705年),字公厚,鼎革后,隨父流寓十余年,清世祖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始歸里,筑見耕山房,沉酣詩文。圣祖康熙四十四年病故,阮爾詢哭詩云:“一息未嘗忘死交,百年自署是遺民!
沈埏子沈廷璐,字元佩,號惠航,工詩文,著有《耕余堂詩文略》。
沈壽峣子沈泌、沈埏也是沈氏詩人后勁。沈泌,字方鄴,博學強記,性豪放不拘,從施閏章、王士禛及東南遺民游,富有才名,是“宣城派”的重要詩人。沈泌作有大量吟詠家鄉(xiāng)風物和文友酬唱的詩歌,清暢洗練,明凈自然,如《敬亭山僧饋茶歌》、《采茶謠》、《木瓜謠》、《雪梨謠》、《種姜謠》、《割蜜謠》、《割漆謠》、《采蘭謠》、《斫筍謠》、《捕貍謠》、《季臣諸子敬亭宴集詩二首》(用壁間施愚山先生韻)、《敬亭送祖庵大師赴溧水禪院》等。沈泌與寓居敬亭山廣教寺的石濤相洽,為石濤《種松圖》題詩,稱其“愛我敬亭泉石好,荷鋤種松長閉關”。與梅氏兄弟及石濤等友冬日登敬亭分賦詩歌,沈泌得詩數(shù)首,其二云:“丘壑東南秀,賓朋吳越多。相期問松桂,攜手入煙蘿。對酒豈不樂,臨風一浩歌。此中大堪隱,俯仰意如何?”沈泌著有《汐口雜詠》、《擬古詩鈔》等集。
沈氏后人沈聚奎,字星五,號西垣,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舉人。精修經史,凡有疑義,俱以詮注,多有創(chuàng)意。制藝古文本唐宋大家,名噪大江南北數(shù)十年。著有《西垣史論》、《辯說》各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