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房故城
從斷面查看,城墻系夯筑,夯層厚9——14厘米,夯窩直徑4——5厘米,深2厘米,行夯均勻。有幾處城墻有后期修補的痕跡,修補的夯土中,有漢代和明清時期的磚瓦片。
據(jù)《讀史方輿紀要》載:“吳房城,今縣治,故房子國。楚有其地,春秋定公五年,吳王闔周弟夫概奔楚,封此,故曰吳房。漢置縣,高帝封功臣楊武為侯邑,后魏為遂寧縣,隋復故,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李愬攻吳房,克其外城面還,即平吳元濟,因改縣曰遂平”。
《遂平縣志》載:“即古房子國城也,周圍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三尺,厚一丈,池深七尺……”。古城位置及范圍與上述記載基本吻合。
1982年,遂平縣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清一統(tǒng)志》(古吳房)
《大清一統(tǒng)志》卷二百一十五,《四庫叢刊續(xù)編》本第28冊
汝寧府
建置沿革古吳房
在府西北九十里,東西距一百里,南北距六十晨,東至上蔡縣界三十里,西至南陽府泌陽縣界七十里,南至確山縣界三十里,北至西平縣界三十里,東南至汝陽縣界四十里,西南至泌陽縣治一百八十里,東北至上蔡縣治六十里,西北至南陽府舞陽縣治一百二十里。春秋時房國。漢置吳房縣,屬汝南郡。后漢及晉因之。宋省。后魏改置遂寧縣,屬襄城郡。北齊因之。隋大業(yè)初,復曰吳房,仍屬汝南郡。唐貞觀廢,八年復置,屬豫州。寶應初,屬蔡州。元和十二年,改曰遂平,屬唐州。長慶初,還屬蔡州。五代及宋金因之。元至元七年,省入汝陽。大德八年,復置。明屬汝寧府。
城池古吳房
周九里。門四。池廣一丈五尺。明正統(tǒng)十二年筑。正德八年甃甎。本朝順治康熙年間重修。乾隆二十九年重修。
山川古吳房
嵖岈山,在遂平縣西五十里。《唐書·李愬傳》:愬遣將董少玢等攻淮西,下馬鞍山,拔道口柵,別將馬少良等下嵖岈山。又進取西平之冶鑪城!跺居钣洝罚簩鲠,在遂平縣西五十六里。《明統(tǒng)治》:山一名嵯峨山,中空有洞穴,可深入。山前為馬鞍山!陡尽罚荷娇斩窗倏祝L噓則鳴。故又名玲瓏山。《縣志》:馬鞍山在縣西六十里。
(山奧)崍山,在遂平縣西七十里。石色蒼翠。天氣晴朗輒有彩云出。又西三十里為平頭垛山。有石磴可攀援可至。其頂平衍可佃。旁有二池。水常不涸。相連者為牛心山。
嵢峰垛山,在遂平縣西七十里,山頂北拱,下有黑龍池,即石洋河之源也。又有洪山,龍陂之水出焉。
灈水,在遂平縣北五里,一名石羊河,源出于嵢峰垛山之黑龍池,東南流合瀙水,本朝乾隆二十三年,自吳家橋至新家橋,筑堤一萬一千九百九十丈。又于靳家橋挑濬河道,長一千九百丈!端(jīng)注》:灈水出吳房縣西北興山,合白羊淵,東經(jīng)灈陽縣故城西,東流入瀙水,亂流逕其縣南,又東入于汝。明萬歷末,塞舊河口,于縣東七里開渠,曲折導南流入沙河,謂之新河,俗呼玉帶水。
菱角湖,在遂平縣東二十五里,周圍五十里,縣境諸水下流,皆匯入焉;又有劉家湖,在縣西南三十五里;陳家湖,在縣西五里;冷水湖,在縣西北十五里;孟家湖,在縣北二里。
紫花澗,在遂平縣西南四十里,源出確山縣境,經(jīng)馬鞍山,北流入沙河。
上渠溝,在遂平縣西南三十五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合楊奉溝入沙河;又五里溝,在縣西十里;五龍溝,在縣西南三十五里;三道溝,在縣南三里。
(山奧)崍?zhí)?/b>,在遂平縣西五十里,源出嵖岈山,東流入汝河。
(下依次為:古跡、關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廟、寺觀、名宦、人物、本朝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