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履歷
回國后從事教育事業(yè),陳嘉庚籌辦廈門大學時,孟奎為籌備委員會委員,為學校的創(chuàng)建多方擘劃。當時北方學者,經陳氏敦聘,群聚一起研究建校計劃。 蔡元培、 胡適、黃炎培等,創(chuàng)議尤多。但因陳嘉庚操廈語,語言不通,由孟奎居間翻譯。民國17年(1928),孟奎受聘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民國19年到上海開設律師事務所,與郁達夫相識。民國25年春,郁達夫任福建省政府參議兼公報室主任,此時盂奎也應聘為省政府顧問,彼此交往密切。郁達夫于民國27年末赴新加坡任《 星洲日報》副刊《星星》及《繁星》編輯,孟奎則在民國28年到達新加坡,那時,徐悲鴻也在。三人曾是舊交,異國重逢,來往甚密。孟奎學識淵博,善詩能文,常有詩作發(fā)表于郁達夫主編的副刊上。孟奎抵新加坡不久,即在寓所收徒課讀。
主要成就
1940年6月,孟奎作《課徒感作》以抒懷:“立身器識最宜先,教學常持此說堅。明理可無書枉讀,克家都望子能賢。世夸創(chuàng)業(yè)憑徒手,人苦勞生未息肩。親舊盡多后起秀,英年風概自翩翩!眲(chuàng)辦敬廬學校。這是一所為華僑子女進行祖國文化教育的寄宿學校,郁達夫曾寫詩文予以慶祝,詩題為《孟奎先生營敬廬學塾于紐頓郊外詩以奉賀》,詩云:“槐市門庭號敬廬,三千儀禮滿床書。旁人錯比揚雄宅,異代應教庾信居。巨鹿從游遺恨少,華陽奔命捷音虛。何年重返閩江棹,一路春風到石渠!笨上r局變化,這所學校存在的時間并不長。1942年日寇南侵,郁達夫避難于蘇門答臘,孟奎與郁達夫曾經共患過難。后郁達夫被日本憲兵殺害,而孟奎劫后余生。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重返新加坡,不久因病赴澳就醫(yī)。逝世后其季弟則璐錄其所存詩作結集為《榔影樓詩存》,鄭子瑜為之作序,未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