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懷瑾 1921年1月生,重慶市墊江縣人,1946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國語言系畢業(yè),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社會兼職,曾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理事,天津市文藝理論學會會長,天津市美學會副會長,天津市社會科學系列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
人物生平
張懷瑾 1921年1月生,重慶市墊江縣人,1946年西南聯(lián)合大學中國語言系畢業(yè)。是聞一多先生的嫡傳弟子。
工作
他早年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之教學和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后,轉(zhuǎn)而致力于文藝學之教學和研究,參與了這門新興學科的創(chuàng)建工作,兼及中國古典美學之教學和項。學術思想上堅持唯物辯證法,研究方向處在這兩門學科的交匯點上,為構(gòu)建具有東方特色的文藝思想體系,做了開拓性的工作。
成就及榮譽
他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辛勤耕耘,誨人不倦。先后為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和進修教師開設了《文藝學引論》,《文藝理論專量研究》、《馬恩列斯文藝論著選講》,《馬克思主義美學原理》,《周秦古典美學研究》,《漢魏六朝古典美學研究》等十幾門課程,培養(yǎng)了一批文藝學之教學和研究的高級專業(yè)人才。他一生勤于撰著,主要論著有《文賦譯注》,《鐘嶸詩品評注》,主編《文學導論》,并論文集《穹廬文萃》,總計凡百余萬言。某些論著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多次獲獎,博得好評,成一家言。
學生眼中的先生
專業(yè)課基本由導師張懷瑾先生一人包攬。我們師兄弟二人每周一次到導師家里上課。張先生先是住校內(nèi)平房,記得是西村六號,著名化學家楊石先也曾住過那一帶。先生在平房時的寓所是木頭地板,他坐藤椅。后來我們幫他搬家到西南村的樓房里,他給我們上課時改坐轉(zhuǎn)椅。那時已年近古稀的先生滿頭白發(fā)整整齊齊地梳向腦后,類似周揚;看面容則如張君秋,可以推想其當年的帥氣。授課時先生先讓我們匯報一周來的讀書心得,他穿著寬大的淺藍色休閑褲端坐于椅子上閉目而聽。有時我誤以為他要瞌睡了,故意停一下,他就睜開眼來。先生不吸煙,不嗜酒,不喝茶,夏天屋子里窗戶關閉,還不開電扇(我看到他書房里擺著轉(zhuǎn)頁扇)。張先生是西南聯(lián)大出身的老一輩學者,聞一多的嫡傳弟子,“溫而厲”,對學生要求極嚴。他關于文章必須修改三遍的規(guī)矩,那時中文系里的人都知道。在那沒有電腦的時代,每改一次并重抄一遍,很費事啊。記得有一次暑假到了,思鄉(xiāng)心切的我早已買好回家的火車票并寫信通知父親接站,但當拿著期末論文交給先生時,先生說,只改了兩遍,不行。我說車票已經(jīng)買好了,先生說:“那你自己看著辦吧!”看著辦?還敢有別的選擇嗎?我只好又退了票并寫信通知家里。先生做學問的嚴謹至今是我的精神財富,F(xiàn)在老人家已92歲高齡。我們當時在津的幾個弟子分別于1991和2001年給他祝過了70大壽、80大壽。本擬2011年再參加先生90大壽,無奈先生已不能認人,常把來訪者當作特務——他的精神又回到了1946年,聞一多被刺前后。念之令人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