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nèi)容
陳番西(1899年—1984年),原籍安溪,后定居福建漳州(今薌城)。
年輕時因家境貧困,剛滿16歲就背井離鄉(xiāng),遠渡重洋到馬來西亞謀生。在異邦,經(jīng)鄉(xiāng)親介紹進泰升機器廠當學徒。在那里,他學會許多技術(shù)工藝,學會駕駛、修理汽車的技術(shù)。三年滿師后,他當了司機,很快又升為機匠。民國16年(1927)回國定居在漳州,先后受聘于漳浮、漳嵩汽車公司任機匠和機務主任,他首先制定汽車定期清潔檢查、加油潤滑等制度。他毫不保留地傳藝授徒,被人們傳為佳話。民國27年(1938年),廈門淪陷,閩西南唯一供油口岸被卡斷,他反復琢磨,改進“漢口爐”來做為汽車的動力,結(jié)果獲得成功,并在漳龍公司首先使用。隨后,其他汽車公司也爭先購買,使整個福建的交通運輸又活躍起來。新中國成立初期,汽油非常緊缺,木炭爐成為救急法寶,據(jù)1952年統(tǒng)計,省內(nèi)貨車70%使用木炭爐。1953年他到泉州汽車運輸公司工作。1959年退休回漳州,當時漳州剛辦汽車大修廠,急需有精通工藝的行家,能組織生產(chǎn)和管理的人才。于是他又出來工作,從修理工干起,后任副廠長。1972年他因病離開崗位,1984年病逝,享年8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