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jīng)歷
葉釵論十九歲便進入羅源雕刻廠,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壽山石雕刻藝術大師。而要追溯葉大師不可顛覆、鳳凰涅槃般的藝術之旅,則要從35年前的一本畫冊說起。
1978年,北京全國工藝美術展在行將開放的中國低調(diào)展開,葉釵論便是當年的優(yōu)秀獎獲得者之一。舉辦方意欲將獲獎作品收藏在一本畫冊中,以便弘揚石雕這一頗具中華文化底蘊的藝術。如此權威而大規(guī)模的玉雕大獎,在當時只有二十四位大師入選。而這二十四位大師后來相繼成為著名的國大師、省大師,可謂成績斐然,葉釵論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這本早期著名的畫冊,成就了后來的葉釵論,當時的獲獎作品《四季花爐》,至今收藏在北京博物館,接受世代參觀者的景仰。該作品有著異于傳統(tǒng)的獨特風格,采用浮貼爐蓋的立體鏤空技法,展現(xiàn)出立體感十足的壽山石雕刻。伴隨著畫冊宏大的影響力,更多的人知道了葉釵論,人們開始認識這個頗有天分、風格獨到的年輕小伙子。隨后在1989年,葉釵論極致的石雕藝術逐漸鋒芒畢露,如駿馬飛馳,終而打造出獨具一格的壽山石雕藝術殿堂。
如今名聲斐然的葉釵論,除了熱忱的進行雕刻創(chuàng)作,對生活本身的熱愛是其藝術及審美的根源。藝術都是相通的,葉釵論沉浸在對于生活的熱愛之中,也更加陶然于石雕這一具有豐富藝術張力的世界。為此,他曾與妻兒共赴內(nèi)蒙古,在巴林右旗待了數(shù)年時光。那時候,草原人民都喜歡這個親切的藝術大師,樂意與之分享淳樸民風的點點滴滴,葉釵論也因此有了無數(shù)的創(chuàng)作靈感。他盡情地愛著生活,愛著藝術,愛著壽山石雕刻,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源源不斷的涌現(xiàn)出來。
不久,葉釵論睿智地發(fā)現(xiàn),廣東的藝術雕刻市場異常活躍,為了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壽山石雕刻的熱和光,也為了讓壽山石雕刻走向更遠,他當即決定舉家南遷,來到經(jīng)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廣東。對于藝術與市場之間的關系他看得分明,真正的藝術品首先必須是受到大眾喜愛的作品,而石雕需要市場的支撐,人民亦希望欣賞到精美的壽山石雕刻作品,弘揚東方文化。在廣東,他醉心創(chuàng)作的同時,更承擔起了藝術大師的社會責任感,熱心培育下一代雕刻師。在他的藝術熏陶下,他的兒女也對玉石雕刻及經(jīng)營方面萌發(fā)出濃厚的興趣,現(xiàn)已小有成就。
他對壽山石雕刻十分熱愛,對生活充滿感激,對待常年患病的妻子始終如一,和家人其樂融融,對朋友樂觀豁達,總是熱心幫忙。筆者忽然理解了人們對其高度評價的根源所在,這是一位有著極高的藝術成就的壽山石雕刻家,這是一位熱愛生活、以生活為藝術之源、并且極富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我們需要的正是葉釵論這樣的大師。
雕刻作品
欣賞葉釵論大師的作品,自有一股沁人心脾的自由風格主義的意韻。作為五、六十年代男性雕刻師,工藝卻趨向于抽象唯美,正如唐代詩人溫庭筠,不恃豪邁愛婉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