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黃位是灌口小商人,以販賣牛皮為業(yè),好打抱不平,敢于扶弱抑強,深孚眾望,“手下黨羽千有余眾,亡命居其半,故上至山兜(今稱東輝),下至海濱(今杏林區(qū)),東至塘溪橋(按:即苧溪橋),西至角尾市,皆位之勢力范圍”。他召集小刀會骨干,于是年4月初在灌口李林劉心庵開會,決定舉行起義。會后,骨干分頭活動,一呼百應,組織迅速發(fā)展到六千人,并公推黃德美為統(tǒng)領,黃位為“漢大明統(tǒng)兵大元師”。
黃德美被捕后,黃位率領部分義軍船隊,退到臺灣海峽。咸豐四年曾重創(chuàng)崇武清軍水師。翌年再度攻廈門以及臺灣基隆、淡水、廣東澄海、九龍等地,未能成功。咸豐八年三攻基隆未能得手。至此,黃位深感孤軍難以長久在海上與清軍抗衡,遂撤往安南(今越南),后轉渡印度尼西亞。
黃位在印尼終老,遺骨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由黃志信出錢運回灌口仙景村后大嶺安葬(墓于“文革”期間壞)。黃志信同時出錢在仙景村建“開興宮”,用意何在?不得知。今宮已圮,石碑尚存(約100×40×9厘米),完好無缺。碑文如下:
開 光緒廿壹年旦
興 李林社黃志信完竣
宮 董事社天來綿浩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