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譚子文(1733~1813),名廷柱,常以字相稱,清代安徽旌德下洋村人,洋川毓文書院創(chuàng)始人。早年經商于六安雙河集,經營數(shù)十年,乃成富商巨賈。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擇其故鄉(xiāng)洋(陽)山勝境,創(chuàng)建毓文書院,計筑房舍堂館百余間,歷時三年竣工。又捐銀若干購置學田,以其租息支付院長脩金、生徒薪水。前后耗銀二萬余兩,損折家產過半。譚子文為培育人才。不惜重金聘名師講學。所聘院長不拘學術門戶之見,皆系當時學者名流,如洪亮吉、孫原湘、包世臣等。毓文書院創(chuàng)辦后,招致安徽四府一州(寧國、徽州、池州、太平府和廣德直隸州)學子紛至沓來。譚子文自己則一日兩至書院,并不時對成績優(yōu)異生徒予以褒獎。吳景賢《洋川毓文書院考》評價說:“旌德洋川毓文書院,是乾嘉時代安徽方面的一個大書院……頗能代表一時的學風”,是當時“講求漢學書院之翹楚”,可補徽州紫陽書院之不足,“與杭州詁經精舍和廣州學海堂鼎立媲美”。清政府為褒獎譚子文興學義舉,物賜予五品頂戴。毓文書院曾刊印洪亮吉編纂的《洋川毓文書院志》8卷和《更生齋集》16卷。包世臣也在此院編撰《安吳四種》。譚子文逝世后由其三房后人輪流主持書院教務。同治五年(1866)大水,毓文書院被焚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