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陶珉,[宋]善刻碑,天禧五年(1021)同趙克和刻杭州放生池碑!犊瘫彰洝趣事
杭州的“放生池”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杭州知州王欽若奏請朝廷“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即皇上)祈!薄拇耸⑿性谖骱派,并稱為“放生池”。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錢塘縣令聶心湯效仿蘇軾、取湖中葑泥環(huán)湖心保寧寺寺基筑堤,形成“湖中之湖”專供放生。這就是今日西湖之精華小瀛洲(三潭印月)。
凈慈寺前的放生池于宋神宗熙寧年間開鑿,因筑池費工逾萬、又名“萬工池”。該池因凈慈寺早先迭遭火焚,依風水先生之言為禳避火災而開挖,至今猶存。
放生原是一種宗教行為。除了放生水族外,還放生陸上生物。如云棲寺的放生所是當年馬、牛、豬、羊、兔、鹿、猴等放生之處。舊時,農歷四月初八是西湖放生最盛之日。相傳這天是釋迦牟尼佛誕辰之日,稱為“浴佛節(jié)”。是日,湖上異常熱鬧,燒香放生和拜佛者比比皆是。昭慶、凈慈等寺門外,都預備了放生之物,種種不一,而以水族居多。本為行善勸善的放生,卻成了炫耀財富和權勢之舉。
傳說虎跑寺重建落成開光之日,官宦家太太、小姐聚集在正殿前荷花池邊,各以金色鯉魚、大鱉等放生斗富。有個窮苦老婆婆拎著半籃子剪了尾巴的螺螄來看放生,遭到一班紈褲子弟的欺侮。正巧濟公搖著破扇也來了,他將老婆婆的螺螄倒入山門外小溪,揮扇施法讓荷花池水失去大半、而溪水猛漲幾倍。太太小姐放生的魚鱉養(yǎng)不住,沒尾巴螺螄卻一代傳一代活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