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朱景昭,生道光癸未年(1823)六月十八日寅時,字默存,號樸菴,安徽合肥人,晚清“廬州三怪”之一。清封承德郎,咸豐壬子科優(yōu)貢生,候選直隸州州同,曾短期為袁甲三、劉銘傳幕僚。《清史稿·文苑傳·朱默存》載,“朱景昭,字默存,合肥人。與徐子苓齊聲,有u2018合肥三怪u2019之目,以其文與行不諧俗為怪也。子苓才氣杰出,名滿江北,讀其文可喜可驚愕。景昭則沉思孤往,有以自得,不急名譽,平生服膺方苞之為人也,其文亦儗似之。性孝友,每作家書,戒敕弟,懇懇千百言,皆瀝肝鬲而出。與人交,以古意相劘切。袁甲三統(tǒng)軍淮上,辟典牋奏;子葆恒繼起,亦倚任之。景昭感其知遇,遂與袁氏父子同進退。其后又從劉銘傳討捻,銘傳故傲睨,然景昭有言,未嘗不聽,納參軍謀二十余年。上功輒堅辭,終其身不爵于朝,取與之節(jié)尤嚴!薄锻钤娪裥肌分幸嘣“廬州三怪,徐子苓孤僻,王謙齋放蕩,而朱默存孤傲。”其卒于光緒戊寅年(1878年)四月十一日未時。著有《無夢軒遺書》 。
家鄉(xiāng)軼事
嚴辭拒禮聘
李鴻章高官后,聞同里益友朱默存懷才不遇,窮守家園。遂派承啟官攜帶親筆函和紋銀400兩去見朱默存。信函大意是:“闊別多年,時念故人,長才隱居,深為扼腕。茲聘吾兄為本署總文案,以便繼續(xù)聯(lián)床共話。薄贈400金,藉作安家及壯行色之用。希即哂納命駕勿卻為幸!敝扉喓螅瑘圆皇芙,并付答簡云:“天生傲骨,窮且益堅,壯年不通世故,老邁何堪出仕!庇植荨陡F漢賦》一篇,以“有錢鱉子笑我窮漢”為韻,交承啟官帶回。《窮漢賦》文云:
“有窮漢兮!恨鐵不鋼,空拳赤手。勤儉營生,耕讀糊口。愿餐世上飛蟲,不作人間走狗。一貧如洗,生成傲骨難更;兩袖清風,留得窮名不朽。豈效他人丑態(tài),慣矜積粟千倉,但存我輩良心,勿計家無一有。
當其未窮也:閑居華屋,樂守良田。春則惜花早起,秋則愛月遲眠。羨楚楚之衣冠,滿身映日;說堂堂之言語,一手遮天。仗義疏財,原不計家中沒米;廣交濫友,又遑問腰內(nèi)無錢。
及其既窮也:有志莫伸,無言可說,受餓忍饑,弄巧成拙。雖非肚里支鍋,豈向人間乞活!借掇不動,怨一己之命窮;告貸無門,嘆四方之路絕。痛世態(tài)炎涼到地,不識勿用之潛龍;看人間熱鬧轟天,盡是有錢之土鱉。
抑或不量深淺,妄知廉恥;既有愧于家庭,復(fù)難對乎鄉(xiāng)里。無怪捉鬼賣錢,抓山抵水。漫道想方設(shè)法,借東家而補西家;頓翻故紙陳言,講歪理而為正理。穿一雙無底襪,恭然落色窮爺;靸兩只沒跟鞋,終是破家浪子。
人有高低,事關(guān)體要。命不易知,數(shù)原難料。存赫赫之聲名,免人人之譏誚。說幾句大方話,任他黑臉瘋狂;撐一只破頭船,顯我青春年少。莫羨貪婪奴婢,曾招人老鱉之稱;請看刻薄人家,反見我光蛋之笑。
時運不濟,命蹇多舛;除卻此災(zāi),又招別禍;非癡漢之無能,豈呆子之不妥。衣衫雖破,常存禮義之心;面帶愁容,曾懷英才之量;形容枯槁,辮子直類乎一條;面色饑瘦,眼睛卻同乎二果。若使窮坑跳出,我不傲人;惟因窮債纏身,人難沾我。
假令我青云有路,紅運流通。身居廟堂之上,名登天府之中。笑小丑之猖狂,終是猴頭鱉頸;知大人之顯達,方稱豪杰英雄。定作國家之選,不為田舍之翁。天道循環(huán),安知富能常富;人生莫測,未必窮即終窮。
矢志誰知,平心自按。破屋數(shù)間,殘書幾案。學緣貴乎求精,功名不可有間。生成傲骨,自能大振乎家聲;習慣性惰,只得多受些磨難。趁今日蕓窗努力,好舒鳴鸞吐鳳之才,待他年杏苑探花。足稱拿龍捉虎之漢!
李鴻章閱后,怒形于色,從此無書信來往。
兩丈布上寫一字
朱默存寫了《窮漢賦》后,很自然便與窮人為友,窮人也很喜歡他。他們經(jīng)常三五人在一起,樂得“兩文錢買條瓠子——閑談”。
有一天,朱默存來到鄰村,忽然聽到嚶嚶的哭泣聲,便循聲走去,到卜老四茅屋門前,便見卜老四和女兒依偎在一起哭,小方桌上放了一段白布,便問:“四哥,什么事這樣傷心?”卜老四一見是朱默存,便又強笑起來。朱默存忙說:“別,別這樣,有憂愁就講出來,大家分擔!辈防纤倪煅实卣f:“小女長成,有頭有面的,不知怎么讓朱老財碰見,硬要娶小女作三房,這段布算是聘禮。”朱默存一聽,大怒說:“豈有此理,這不是活搶人嗎?”卜老四又說:“朱老財還說,u2018不允婚,行,要在兩丈布上寫一個字u2019。你想,這么長的布,那能寫一個字呢?”“這是他親自說的嗎?”這時,姑娘一旁插嘴說:“是這樣,一點不假!薄皽什粶蕜e人代寫?”“準。他說可以上城下縣去請人,只要寫一個字就行。這不是u2018禿子頭上虱子——明擺著u2019戲弄我們窮人嗎?”朱默存說:“你去找他來,我來替你寫!辈防纤捏@喜地說:“你能寫嗎?”朱默存著急地說:“我不能寫,還不能與他打官司嗎?”卜老四連說:“那好,那好。我去找他!闭f罷,便急匆匆地走了。
一會,朱老財帶著人和筆,跟隨卜老四來了。一見到朱默存,便輕蔑地說:“窮本家也在這里!”“人雖窮,不干缺德作孽的事!敝炖县斆浖t臉,惱羞成怒說:“替他寫字,家烏龜往外爬,我諒你沒有這個本事!薄爸灰悴皇瞧ü勺煺f的話!薄澳呛,那好!
朱默存展開布,提筆蘸墨,一筆落布,往下拉,往下拖,一直拉到底。朱老財一見哈哈大笑:“這算是什么字?未見過,未見過,哈哈。”卜老四也有點驚慌。可是朱默存卻不慌不忙,又飽蘸濃墨,在當中點一點,把筆一摔說:“這該成字了吧,卜老四的u2018卜u2019字!再耍賴,我默存陪你上縣下府打官司。”朱老財一見,無話可說,灰溜溜地帶著家人走了。
機智一生
朱默存一生以機智著稱。朱默存的聰慧,其實在于他能夠靜下心來苦讀經(jīng)史,并學以致用。朱默存家門的舍聯(lián)是這樣寫的:
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熱;
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娛。
在“廬州三怪”中,徐子苓和王尚辰的楹聯(lián)都寫得很好,例如,徐子苓在自家的門聯(lián)上就寫道:“一簾花影云穿戶,半夜書聲月上床!逼肺兑幌,應(yīng)該能感覺到徐子苓把含窗苦讀的意境寫得很美!然而,朱默存上述的文辭樸實的舍聯(lián),卻能比徐子苓的楹聯(lián)流傳更廣,這是何故?
因為朱默存的舍聯(lián)道出了做學問的真道理:平生一片靜心,不熱衷搞人緣的熱烙,自甘寂寞,探研文章里面的千古事,不是為了名聲,而是汲取真知,聊以自娛。這句話的含義是:能夠守得住寂寞的人,下一番苦心,方可得到真學問。
朱默存深研學問,學識較廣,例如,他著作中的《論文蒭說》、《朱景昭批評西廂記》等文集,都涉及了文學研究評論。此外,他對歷史也探究得比較深。據(jù)說,因為這個原因,李鴻章對他產(chǎn)生些戒備,有史為證:劉銘傳的《劉壯肅公奏議》序文的文章里這樣寫道:
“……和州李煌言其師朱景昭者,號默存,合肥優(yōu)貢生(貢生當中的優(yōu)等生),奇士也,博學多奇識。英果敏公翰撫皖(英果敏公,是指安徽巡撫英翰,當時他鎮(zhèn)撫安徽)重其才,嘗為兄弟交(曾結(jié)交為兄弟)。英公閱武坐臺;朱(默存)獨可以穿布衣(便裝),手執(zhí)蒲扇以往(搖著蒲扇進來)。英公虛左席敬之,朱則岸然不怍(不驚色)。(那時),李(鴻章)公既相(居相當于宰相的官銜),俏問(打趣地問)朱(默存):u2018君深漢書,近何讀?u2019曰(默存答):u2018讀《霍光傳》耳u2019。李公(李鴻章)嚴憚之(很戒備),不能用(默存)也!
為何朱默存讀了《霍光傳》,能引起李鴻章的警覺?漢代的霍光,生于漢武帝年間,出身低微,但是,他靠著自己城府厚重、謹慎機警,一步步地成了屢建大功的將軍,深得武帝信任,武帝臨死前,把小皇子托付給霍光,霍光后來成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zhí)掌漢室權(quán)力近二十年。
《劉壯肅公奏議》里面收集的是劉銘傳曾寫給皇上看的文章,當然不能戲言。接著,劉銘傳在奏議中頗為得意地對皇上說,是他器重朱默存,所以,發(fā)揮了朱默存的才干。劉銘傳在奏議中這樣敘說:
當初,我討伐捻師久不見效,就去問默存,默存搖著蒲扇淡淡地說:捻軍擅長騎馬作戰(zhàn),而我們是以步兵與他們交戰(zhàn),其結(jié)果當然是跑不過人家,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眼下唯一的辦法,就是訓(xùn)練出大批強壯的騎兵,用來u2018以捻制捻u2019。結(jié)果,我恍然大悟,后來,我們訓(xùn)練出騎兵,還日焚短香,并擺放不少銀子在軍營門口,我對騎馬的將士們說:u2018能在香燒一寸長的時候,繞著六座營房跑三圈而首先到達者,就去取銀子u2019結(jié)果,用這種重獎激勵的辦法,培養(yǎng)出了騎兵勁旅,上陣后,雖然捻軍忽來忽往,如狂飆急雨,但是,我銘軍也如風雨赴之,最后,大功告成,我銘軍亦由此揚天下。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捻軍擅長騎馬作戰(zhàn),搞不對稱戰(zhàn)略,讓朱默存看出來名堂來了,于是謀破解。這段話的字里行間,流露出劉銘傳對自己善用人才的度量和能力頗為自鳴得意。
臨終譏少荃
朱默存窮困且狂。但他不對別人“狂”,總是瞟著李鴻章“狂”。他說:“少荃的本事就是圓滑,會混,不像我一根直腸子通到底!庇腥诵λf:“你就是吃了直腸子虧!薄澳鞘遣患佟!苯又,他便吟起《窮漢賦》:“一貧如洗,生成傲骨難更;兩袖清風,留得窮名不朽!迸R死前,他寫了副自挽聯(lián):
“東鄉(xiāng)雖小,幸有中堂李鴻章軟膝求榮,名揚四海;長塘不大,虧得硬漢朱默存傲骨賦窮,迷惑八方。”
寫好對聯(lián),他把兒子叫到床邊說,“我閉眼時,不要搞什么排場,把我自撰的挽聯(lián)掛出,停棺三天,就行了!眱鹤哟饝(yīng)了。不久,朱默存死了。兒子識字不多,悟不透對聯(lián)的意思,就把挽聯(lián)拿給別人看。當時,李家勢大,別人就和稀泥說:“你老子是個怪人,一生喜歡講笑話,臨死還未改。這挽聯(lián)不掛算啦,免得李家人說長道短,你老子黃泉路上也走不順當!
眾人也跟著“和”:“紅白喜事,以少口舌為上,不掛啦,不掛啦!”兒子也窮怕了,就順了大家的意思,未把挽聯(lián)掛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