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意義
教育信息化發(fā)展起源于早期的電化教育。1975年,平武縣成立綿陽境內(nèi)第一個以放映科教電影為主的電教隊,相繼各縣均配置了電影機和放映人員。1979年綿陽地區(qū)文教局在三臺縣組織召開一千余人參加的幻燈教學觀摩會。南山中學李學遠老師,射洪中學青云、黃世樹老師制作的投影片在全省巡回演示,并出席全國中小學幻燈教學匯報會。從此,幻燈投影教學、教學電影放映在綿陽境內(nèi)廣泛開展。
1980年至1990年,錄音錄像教學、廣播電視教學得到較快發(fā)展。建市以前的綿陽地區(qū)所轄中小學,共投資近700萬元,按標準發(fā)展電化教育學校200余所,共配置了幻燈機、投影儀1400臺,電唱機、錄音機1680臺,錄放像機300臺,電視機350臺,電影機30臺,語言實驗室20套,閉路電視系統(tǒng)30套,建立教育衛(wèi)星電視地面接收站15座,(其中綿陽市電化教育館地面接收站直徑達6米,安裝和拆卸時均使用了巨型吊車),三臺縣、鹽亭縣、江油市建立縣級教育電視臺3座。配置了大量幻燈片、投影片、唱片近4萬張,錄音帶、錄像帶近5萬盒,電影片300多部。地、縣電教機構(gòu)配置了攝錄編設備。市及各縣電教機構(gòu)配置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達50人,學校配置專兼職電教人員達500人。6所中等師范學校和一批電化教育學校廣泛開展了電化教育應用研究活動和課題實驗研究,視聽閱讀欣賞實驗、視聽作文實驗、錄像教學實驗、中師生電教能力培養(yǎng)實驗等均取得了突出成效,教師制作幻燈、投影教材和錄音錄像教材蔚然成風,李學遠老師《電磁振蕩系列投影器件》,溫昌泉老師的《青蛙的舌頭》,楊正綱老師《中學政治系列投影片》,青云、黃世樹老師的化學系列投影片,江明燦老師的生物系列投影片等一大批音像教材獲得省、國家級獎勵。綿陽中學、江油師范等一批學校被評為全省電化教育先進集體,李學遠、楊正綱、李玉峰、李云清、吐天佑等一大批熱心電化教育的教師先后被評為國家、省名優(yōu)教師、特級教師。全市中小學廣泛播放國家中宣部推薦的學生思想品質(zhì)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百部影視片,電視錄像也廣泛應用于農(nóng)村“三教統(tǒng)籌”。同時,蘋果牌學生計算機、中華學習機等開始進入中小學校。
參考資料
http://myyuyh.blog.163.com/blog/static/967225042008965163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