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西服制作
江良通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的 奉化縣前江村,家里世代務農,兄弟江良達。
19世紀80年代末,年輕的江氏兄弟乘坐夜航船到寧波,又到上海,最后輾轉來到日本橫濱。彼時,毗鄰的鄞縣(現(xiàn)鄞州區(qū))姜山鎮(zhèn)有張姓人家在日本從事西服業(yè),江口的王溆浦村一帶也有人在日本做服裝手藝,江氏兄弟拜已在橫濱從事西服業(yè)的寧波老鄉(xiāng)學習西服制作技藝。
江良通兄弟沒有裁縫手藝基礎,從零開始學習。
江良通是一個有心人,一邊給師傅打下手,一邊用心觀察、揣摩制衣技術,牢記西服結構,還苦練刀功、車功、燙功、針法。他一直憧憬著能在家鄉(xiāng)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西服店。數(shù)年后,江氏兄弟藝成回國,選擇在上海謀生。起初他們露宿街頭,每天肩背包袱,里面裝著剪刀、尺子、熨斗、針線等營生家當,起早摸黑,走街串巷,上門為客戶量身定做西服,成為眾多“包袱裁縫”之一。生意清淡時在馬路旁、小巷口擺擺地攤,有時還要乘小舢板到外國輪船上兜攬生意。因為服務周到,做工精良,江良通名氣漸響,找他做衣服的人越來越多。隨著手藝的日臻純熟和財富的不斷積累,他決定自己開一家西服店。
上海開設西服店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兄弟倆在上海北四川路(1946年更名為四川北路)8號開設“和昌號”西服店,是國人最早開設的西服店之一,他也因此成為奉化人在上海最早開設服裝店的裁縫師傅之一。后因店鋪規(guī)模擴大,原有的小店鋪已經不能適應經營所需,便把西服店搬遷到靜安寺路407號(今南京西路)———成為靜安寺路上較早的商家之一。
創(chuàng)業(yè)后期,江良通把產業(yè)交由兒子江輔臣(成)管理。江輔臣是江良通的次子,在上海長大,自小聰慧好學。高中畢業(yè)后,被父親送到一所法國教會學!シ紳鷮W院讀書。輔臣畢業(yè)時,英語交談已十分流利,這為他以后與外國人做生意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畢業(yè)后,江輔臣繼任和昌號西服店經理。他既善于經營管理又樂于扶植同鄉(xiāng)同業(yè),在業(yè)界有很高的公認度。民國二十六年(1937),他被公推為“上海市西服業(yè)同業(yè)公會”理事長,此后連任三屆。民國三十四年10月,他奉上海市社會局命令,與夏筱卿、唐瓊相一起成為西服業(yè)整理委員,整頓上海西服業(yè)。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和昌號并入上海友誼商店,他才退休。
造福桑梓
江良通致富不忘本,熱心造福桑梓,為家鄉(xiāng)做了不少好事,比如建涼亭、造橋梁、設立義莊,添置消防水龍等。鄉(xiāng)人親切地稱他為“和昌老板”。民國八年(1919),奉化遭遇自然災害,江氏兄弟還帶頭捐款賑災。民國十二年,他們帶頭捐資16000元,在家鄉(xiāng)發(fā)起建造一所完全小學———錦沙小學(解放后改名前江小學),并助田123畝,每年的田租收入全部用于學校各項開支。在當時,是奉化校舍完備、設施齊全、師資強大的小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