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內容
二十年代初,搭商水縣大趙家班,應工閨門旦,兼演花旦,拿手戲為《秦雪梅吊孝》、《羅渙跪樓》、《大祭樁》。30歲左右時成為名震省城的男旦。后坤伶漸趨普遍,他即去項城在“高家班”落腳。
1942年戰(zhàn)亂日劇,百姓流離,“高家班”難以為繼,終致解體。1946年冬,易湘山“煙痢”發(fā)作,無錢醫(yī)治,討飯無門,一代名優(yōu)就此倒斃在水寨街頭。
易湘山(1889-1946)河南省鄢陵縣人。豫劇演員,幼時家室殷富,其父為清末知縣,故人皆呼之為“易少”。他自幼不喜讀書,而酷愛戲曲,常為此荒廢學業(yè),多次受到塾師嚴責。17歲時竟不顧家族的堅決反對,毅然離家從藝,父親也因此與他斷絕了關系。后輾轉于開封、界首等地,拜師訪友,聲譽日著。
二十年代初,搭商水縣大趙家班,應工閨門旦,兼演花旦,拿手戲為《秦雪梅吊孝》、《羅渙跪樓》、《大祭樁》。30歲左右時成為名震省城的男旦。后坤伶漸趨普遍,他即去項城在“高家班”落腳。
1942年戰(zhàn)亂日劇,百姓流離,“高家班”難以為繼,終致解體。1946年冬,易湘山“煙痢”發(fā)作,無錢醫(yī)治,討飯無門,一代名優(yōu)就此倒斃在水寨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