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0年考入沈陽音樂學院附中,1987年畢業(yè)于沈陽音樂學院民族聲樂系,同年留校任教
。2000年入中國藝術研究院與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部,同時就讀音樂學與民族聲樂演唱雙專業(yè)研究生課程。2001年在北京和沈陽舉辦了兩場以“傳統(tǒng)經典聲樂曲目”為主題的獨唱音樂會。講授的課程有:《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音樂學文獻與寫作》、《民歌、曲藝、戲曲》、《民間風格演唱》等。
人物專著
《民歌新論》(2003年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個人演唱專輯《唱秧歌——民歌教學范唱與伴奏》(2003年由中央音樂學院北京環(huán)球音像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此產品被列為“十五國家重點音像出版規(guī)劃”);《東北民歌巡禮》(2004年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出版發(fā)行,撰寫“東北小調的藝術特征”,并演唱部分小調曲目)。
發(fā)表的論文有《民族聲樂作品創(chuàng)作的新收獲》、《京韻大鼓<丑末寅初>的腔詞解析》、《陜北民歌與女性》、《評劇與北方民歌》、《關東“民香”的歷史淵源及其社會影響》、《民歌課的教學與方法》等
音樂作品
1、看秧歌
2、溜溜山歌
3、崖畔上酸棗紅艷艷
4、搖籃曲
5、想親親
6、唱秧歌
7、放風箏
8、五更月
9、看秧歌
10、孟姜女
11、大河漲水浪沙洲
12、回娘家
13、馬桑樹兒搭燈臺
14、繡荷包
15、繡荷包
16、繡荷包
17、跑旱船
18、繡燈籠
19、摘葡萄
20、月牙五更
21、王二姐思夫
22、走西口
實踐教學
按照沈陽音樂學院“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fā)展觀活動主題藝術實踐活動方案”的要求,音樂學
系08年級師生結合本專業(yè)教學的具體情況,深入吉林 榆樹市農村,與民間藝人進行了為期5天面對面的藝術交流,邁出了高雅藝術“五進”活動——“進農村”實踐活動踏實的一步。2009年4月21日,在馮志蓮、商樹利老師的帶領下,08級師生一行20人來到了位于松花江畔的吉林省榆樹市環(huán)城鎮(zhèn)桂家村,與當地的東北大鼓民間藝人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幾天來,雖然陰雨不止,但是師生們的實踐熱情卻昂揚高漲,愉快、緊張、熱烈的氣氛貫穿始終。
2009年4月22日上午8點半,在桂家村一個獨門獨院的農戶——張金龍家里,師生們與當地的民間藝人開展了熱烈的交流。首先,馮志蓮教授介紹了這次實踐活動的背景、意義和預期目的,并講述了東北大鼓藝術的簡史及現(xiàn)狀,以及沈陽音樂學院“東北大鼓研究課題 組”近年來的科研成果,并向當地藝人們贈送了《霍樹棠與奉派東北大鼓》、《東北大鼓音樂探尋》、《東北大鼓漫談》、《樂府新聲》等相關資料。
接著當地東北大鼓藝人分別表演了精彩的東北大鼓唱段,如新立鎮(zhèn)青頂村的高貴演唱了《四季歌》、蓮花村的王立本演唱了《姜子牙賣面》、大坡鎮(zhèn)的王占海演唱了《三鼠吹!返,他們的演唱韻味淳厚,表演生動,富于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尤其是王占海自編唱詞的《三鼠吹!,風趣幽默,通俗易懂,受到了同學們的熱烈歡迎。
當天下午,活動主要是以采訪、提問、學唱東北大鼓的方式進行的。在采訪中,針對吉林東北大鼓藝術的歷史與現(xiàn)狀,同學們提出了許多他們關心的問題。譬如:“你為什么還在唱東北大鼓?”、“現(xiàn)在還有沒有年輕人學習這門藝術?”、“東城派的唱腔曲牌都有哪些?”等等。民間藝人們不僅盡其所能地回答了學生們提出的問題,而且是生動詳盡,細致入微地演示講解了近20個“東城派”東北大鼓的曲牌,使學生們大開眼界,聽到、看到、學到了許許多多在課堂上不曾有的知識和信息,受益匪淺。
討論過后,師生們還向當地的東北大鼓藝人們學唱了東城派東北大鼓的唱段《四季歌》。唱奏俱佳的著名東北大鼓藝人高貴一句句地教唱,師生們圍坐在一起,一邊拍板,一邊一句一句地學唱:“旭日東升放光芒,微風吹動百花香,南風溫暖北風涼……”唱得合轍押韻,悠揚婉轉,聲情并茂,神采飛揚。最后,同學們還展示了自己在學校里學習的民族民間音樂曲目,如東北民歌《回娘家》、《看秧歌》,二人轉《楊八姐游春》、評劇《花為媒》等,受到了藝人和鄉(xiāng)親們的熱烈歡迎。此外,師生們于23日晚在長春和平大戲院專程觀看了東北二人轉的專場演出,有些同學還上臺參加了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