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多年的“習舞”生涯,練就了文琰森老師傅硬朗的身材和靈活的四肢,他自行駕車帶領(lǐng)大家前往附近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參觀。在訓練社里,記者見識了“文叔”的“七星獅舞”步法與絕活。三層樓的院子、滿滿三個房間的舞獅行頭、周圍此起彼伏的“師傅”聲,無不昭示這位“舞獅奇人”執(zhí)著而豐富的一生。
結(jié)緣獅舞
“聽到鼓聲,丟掉飯碗跑去學u2018獅舞u2019”
文琰森生于1938年,祖籍寶安區(qū)松崗山門村人,為文天祥第二十六代侄孫。他是“松崗七星獅舞”的第二代傳承人。文琰森的哥哥早年在醒獅團“打镲”,受哥哥的影響,他自小對醒獅和武術(shù)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
“我小時候?qū)﹁尮穆曁貏e敏感,每到節(jié)假日,就守著門檻盼著醒獅隊的到來。只要聽到鑼鼓聲起,就拔腿往外跑,如果正好碰上吃飯,那也是丟下飯碗,片刻不敢耽誤。為此,沒少挨媽媽的罵!蔽溺貞,自己是9歲起正式拜“七星獅”傳人焦賢為師。文琰森在焦賢師傅門下苦練數(shù)十年,掌握了“七星獅舞”的各種套路和舞蹈動作。之后,文琰森在中國香港及英國、荷蘭教授學徒數(shù)千名,其弟子文英納1976年在英國成立武術(shù)館并傳教“七星獅舞”。2006年,文琰森成立了“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專授“七星獅舞”。該社先后培訓了來自廣東及內(nèi)地多個省份的三千多名弟子,已成為深圳及香港聲望很高的獅舞門派,如今,文琰森已將七星獅舞傳承了兩代。
獅舞介紹
“七星獅舞”自清朝時期開始流傳,如今已有幾百年歷史,2011年成功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遺項目。文琰森說,“u2018七星獅u2019分為文獅和武獅,主要以顏色和服飾區(qū)別,同時也代表著三國時期的不同人物。黃色醒獅是文獅,代表劉備,其舞步以輕柔慢為主,俗稱u2018舉頭不留面u2019,主要舞法為u2018寫書法u2019。武獅穿黑、紅、白服飾,分別代表張飛、關(guān)羽和關(guān)平。黑色醒獅的舞步有力起勁,紅色和白色的醒獅舞步穩(wěn)健、扎實、有力!
文琰森介紹,小時候總是把“舞獅”和快樂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每逢節(jié)假日或慶典,都會進行u2018獅舞u2019表演,以此祈福。大人們會使用木布或紙扎成獅子,敲鑼打鼓,翩翩起舞,慶祝豐收,孩子們則跟在后面瘋跑玩樂!蔽溺f:“松崗傳統(tǒng)u2018七星獅u2019是南派獅子最具特色的,它具有文武雙全的特點,武獅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鯉魚型、踩砂鍋型;文獅的玩法有寫書法型!
練成絕技
練就“與蛇共舞”的絕技
對于“松崗七星獅舞”的“逗蛇”絕活,記者早有所聞。當問及“文叔”首次與真蛇之間的交鋒時,他用了“倒吸一口冷氣”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文琰森介紹,“松崗七星獅舞”是富有嶺南地域特色的民間舞蹈,舞蹈語匯相當豐富,尤其在“逗蛇”環(huán)節(jié),表演者須長時間以舞蹈形態(tài)與人稱“過山風”的活眼鏡蛇纏斗,為獅舞表演所罕見。文琰森說:“清末民初時,舞獅隊進村,村里人往往u2018毒蛇攔路u2019,借以考驗舞獅者的膽量和武藝是否高強。這種舞法最為復雜,也最引人入勝。平時訓練的時候,一般都是用的道具,或是用螃蟹、蜈蚣來代替,一旦遇上活蛇,考驗的就是u2018舞獅u2019人的氣魄。”
文琰森向記者描述了30年前首次與活眼鏡蛇相遇時的狀況。他說:“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一個春節(jié),我應(yīng)邀在香港進行u2018獅舞u2019表演,當獅隊行進到一家店鋪門口時,主人將一個木盆倒扣在地上,擋住了獅隊行進的道路。在我的印象中,一般都是死蛇或蜈蚣之類,這次從店主挑釁的眼神中看來,桶中并非善類。果不其然,當主人掀開木桶時,一條長達兩米的活蛇u2018噌u2019地一下躥得老高,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yīng)是u2018背上發(fā)冷u2019,四周圍觀的群眾也頃刻間跑了大半。當我調(diào)整步伐以極其迅疾的速度u2018起飛腳u2019,一只腳輕踩蛇頭,另一只腳壓住蛇尾,然后俯身鉗住蛇頭,抬頭將蛇耍弄若干回合,再一揚頭將整條蛇拋出兩米開外,此時觀眾發(fā)出陣陣叫聲!
文琰森表示,如此驚顯的“獅蛇大戰(zhàn)”,舞獅人要出乎意料地以優(yōu)雅、幽默的舞蹈動作完成。由于“逗蛇”極為驚險刺激,已成為“七星獅舞”中最重要的舞法。“和以前不同,現(xiàn)在很少用活的眼鏡蛇來表演,取而代之的是手劈椰子、逗蜈蚣等。但真正的舞獅人一定要學會u2018逗蛇u2019,而要想掌握這門技藝,要從u2018捉蛇u2019開始,掌握蛇的特點,了解蛇性是最重要的。”文琰森說。
傳承
“走到哪,教到哪”
在文琰森60余年的“獅舞”生涯中,共輾轉(zhuǎn)深圳、香港、東莞、佛山等多個城市,英國、荷蘭也遍及他的學徒。文琰森表示,老祖宗的東西一定不能“斷了香火”,他要做到“走到哪,教到哪”。
文琰森說,在申報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期間,市、區(qū)、街道三級非遺保護管理部門做了大量工作,對“七星獅舞”的傳承給予大力支持。從2011年5月開始,每周六,松崗文體中心就組織學生和本地居民參加培訓班,接受“七星獅舞”培訓;松崗第二小學也成立了專門的“獅舞”課,文琰森任總教練。此外,文體中心還專門抽調(diào)一名工作人員,協(xié)助他的日常工作并整理“七星獅舞”的文字資料。在松崗文體中心的幫助下,《松崗七星獅舞教材》于近日出版,由“獅舞”改編的舞蹈《心傳》也正式創(chuàng)排完成。
文琰森說,經(jīng)過多渠道傳播后,不少學員對舞獅的興趣增加了,培訓也走入正軌。但他坦言,雖然訓練的人不少,但是真正能成才的少之又少,“幾百人里能出兩三個就不錯了!贝送猓經(jīng)營著自己的“山門文琰醒獅訓練社”。
“非遺重在傳承,尤其要重視在年輕人中的傳播影響!蔽溺f,雖然他門下有數(shù)千名弟子,但絕大多數(shù)人只掌握“七星獅舞”的部分技能,有的能舞獅卻不會打鼓,有的能打鼓卻不能舞獅,兩者都精通的人很少!拔椰F(xiàn)在已經(jīng)老了,絕對會毫無保留地將這些技藝傳給年輕人,只要他們肯學!蔽溺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