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吳敏說:“壺藝演變五百多年來,正是因為一代又一代人的創(chuàng)新傳承,才使得紫砂文化得以發(fā)揚光大,代代出新!
史料記載,從明代至康熙年間,制壺多用于手工捏作,到雍正、乾隆年間出現(xiàn)模制產(chǎn)品,而進入嘉慶、道光,又重倡古法,盛行捏作。資深專家評論道,就印模與捏造而論,印模之法易精,在工業(yè)為進步,捏造之法難精,在技能為絕詣,名家之壺以捏造見長,其核心價值在于獨特和創(chuàng)新。
紫砂藝術
一把薄如蟬翼,觸若肌膚的名壺在收藏家眼中就是一個絕妙的故事、一曲婉轉的天籟、一個讓心靈靜謐的所在。
現(xiàn)在,吳敏在中國陶都陶瓷城有工作室,還帶有不少學徒。在工作室的一角,放著三箱吳敏從不示人的紫砂壺,都是燒制中出現(xiàn)微小瑕疵的作品,有的在常人看來已是正品,但吳敏說:“不滿意的東西決不能出手,更不能進入市場,這是自我約束,也是藝術標準!
紫砂壺的裝飾有貼花、繪畫、雕刻,還有雕漆、包錫、拋光包銅、金銀絲鑲嵌等,而紫砂陶的成型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樣性,技藝日臻完美,一件紫砂壺的成功,要經(jīng)過幾十道復雜的工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出現(xiàn)任何差錯!罢J真再認真,勤思再勤思,否則不可能出現(xiàn)讓人為之贊嘆的作品!彼f。
在鄭州國香茶城,集中了全國紫砂名家的數(shù)千件珍品,而吳敏算是這里的“明星”,他每次的到來都會讓這里的壺友興奮一次。賞壺,品壺,藏壺,每個收藏者都領略了內心的豐富,精神的愉悅。讓吳敏尤為高興的是80后也加入到紫砂壺收藏的隊伍中來了,他們對小小茶壺情有獨鐘,汲取文化知識的營養(yǎng)。
個人評價
每每談到未來的夢想,吳敏總是謙和一笑,目光轉向手中的紫砂壺,仿佛托著的不是一把壺,而是一個紫砂人的全部寄托和夢想。他說:“心在壺中,平和敞亮,淡定于世,外圓內蘊,多制好壺是我唯一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