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概要
賈待問(1533 —1602)字學叔,別號舂容,邢臺威縣城內(nèi)人,隆慶二年( 1568 )進士,歷任知縣、知府、布政使、巡撫等職。因其曾受封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威縣人習稱他為“賈都堂”。
基本內(nèi)容
賈待問考中進士后,即被授職為咸寧(在今湖北。┲h,從此登上了明王朝的政治舞臺。賈待問在任咸寧知縣期間,順應了當時的革新潮流,做了一些興利除弊的事業(yè)。他曾對豪強的“隱田”進行過清查,共查出兼并的稅畝五千余頃,責令豪強按法納稅。賈待問的政績順應了當時的革新潮流。不久,賈待問被召入京,任禮部給事中。期內(nèi),曾兩次上疏參劾權(quán)勢顯赫的官宦馮鐺,馮內(nèi)恃太后,外倚居正,以掌司禮和提督東廠的身份,兼總內(nèi)外,干予朝政,排擠大臣,連皇帝也怕他幾分。賈待問參劾馮鐺雖未成功,但震動朝野,因此舉得罪了權(quán)臣,被調(diào)離京師到地方做官。他先后任懷慶(河南沁陽)松江知府。 在懷慶,賈待問組織民工治理疏通沁河河道,并筑長堤以防水患,當?shù)厝罕姺Q這道堤為“賈公堤”。在松江,賈待問采取官助農(nóng)墾的辦法,開墾境內(nèi)閑田,并裁撤冗員冗役,減少開支,對于增加財政入,保證抗倭軍隊的糧餉起了一定的作用。 萬歷六年(1578)以后,賈待問屢經(jīng)升遷 ,威縣所傳賈都堂“路升十三印”蓋指此。先是任山西參政,三年后晉升為該省按察使,未滿三月,又升任湖廣布政使。萬歷十二年(1584) ,擔任過短期南京光祿寺卿后,即先后以都察院僉都御史、右副御史的頭銜巡撫南贛、福建、甘肅等地(明代巡撫按例加以御史頭銜),而任期最長的,則是其一生的最后八年里擔任陜西巡撫。 甘、陜當時處于邊境,長期以來,外來部族常以小股兵力入侵。賈待問任甘、陜巡撫時,大力整飭邊防,多次防御作戰(zhàn),收復了失地,保證了邊境的安全 ,因而獲“兵部尚書、太子少保”的封贈。 賈待問任職陜西期間,御馬監(jiān)監(jiān)丞梁永利用前往陜西征收名馬之機,索取賄賂,殺害不肯行賄的地方官吏,慫恿部下掠民財物。賈待問對那些殺人搶財者,按律收捕,以重刑治罪,并且上疏彈劾梁永。賈待問不畏權(quán)貴 ,參劾馮鐺、梁永 ,實為難能可貴。 賈待問于萬歷三十年(1602)因寒疾病死,終年七十歲,死后封贈“兵部尚書、太子太!便。其事功《威縣志》有載。 賈待問,是中國明朝官員,于萬歷年間上任福建巡撫,主要從事福建之軍政事務,品等約為二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