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亭博物館位于禹城市區(qū)西北部3公里處,占地136畝,由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具丘遺址、禹王亭和禹王湖等組成,是一座集考古、研討、觀光、旅游、娛樂為一體的古文化公園。是國家AAA級景區(qū)。
發(fā)展歷史
雍正二年,禹王亭整理擴建,更加宏偉壯觀。
明清時期,禹王亭香火大盛,不少騷人墨客來此朝拜觀光,留下了許多瑰麗的詩文和歷史文化遺存。如清代皇帝愛新覺羅.弘歷就曾詩云:神禹治水乃最神,當時猶至入徒駭,三千年后智非禹,問勝此人誰能解。
日寇侵華時,禹王亭配殿被炸,主殿前廈被毀拆除。
解放后,禹王亭經(jīng)簡單修補曾做學(xué)校。
1966年“文革”期間,禹王亭被徹底拆除,僅存荒涼的具丘山。
具丘山遺址于1997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屬龍山文化古遺址。
1995年重修禹王殿和禹王亭,2002年上半年,禹王亭博物館一二期工程相繼完工,并成功舉辦“中國首屆大禹文化研討會”,是禹城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建筑布局
禹王亭博物館由一個座北朝南的大院落,內(nèi)有禹王大殿、東西配殿、鐘鼓樓等,由具丘遺跡、禹王亭和人工湖組成。結(jié)構(gòu)新穎、緊湊、氣勢恢弘,古樸典雅。大院落南首是一牌坊式山門,門上方為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的“禹王亭”手跡。
歷史故事
相傳當年大禹治水導(dǎo)三川、疏九河,在禹城境內(nèi)具氏部落筑土成山,察水情、望水勢。據(jù)史書記載,該土丘“高十仞,廣倍之”,折合現(xiàn)在高度為十八米左右,后人把土丘定名為“具丘山”。唐以前,當?shù)匕傩諡楦心畲笥碇嗡疄槊裨旄5墓Φ,幾?jīng)向具丘山填土,栽樹種草,并在山丘是扎草亭供奉禹王靈位,禹城建縣后,在具丘山上修筑磚木結(jié)構(gòu)禹跡亭,供禹王神位,逢立春、重陽,縣令與民眾祭祀禹王。自唐至元,因戰(zhàn)亂災(zāi)荒,禹跡亭幾次被毀重建,明天啟四年,十里望吳姓鄉(xiāng)紳,倡鄉(xiāng)民在禹跡亭舊址建禹王閣,比原亭擴大?滴跷迨,廣東人曾九皋任禹城縣令,募捐善款重建禹跡亭,更名禹王亭。并置祭田40畝,刻碑以記,曾九皋親題匾額“神功千古”,親撰碑文《禹亭記》,后曾離任,百姓感其在禹績業(yè),亦捐款刻“去思碑”,立于禹王亭內(nèi)。
參觀信息
開放時間
每天8:30-17:00
登記身份證信息免費入館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