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一级ⅤA免费观看,好吊妞国产欧美日韩观看,日本韩国亚洲综合日韩欧美国产,日本免费A在线

    <menu id="gdpeu"></menu>

  • 女真人簡介

    2022-03-20    大慶   

    女真人一般指女真族,別稱女貞與女直,源自3000多年前的肅慎,漢至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隋至唐時期稱黑水靺鞨,遼朝時期稱“女真”、“女直”(避遼興宗耶律宗真諱);拘纬擅褡逍螒B(tài)的時期大約是在唐朝時!芭妗币幻钤缫娪谔瞥酢

    11世紀向契丹稱臣。遼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生女真分為幾十個部落,其中完顏部較大。11世紀初,完顏綏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其子完顏石魯作酋長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lián)盟。石魯之子完顏烏古乃又合并了許多部落。

    1113年,烏古乃之孫完顏阿骨打繼立,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并驅逐契丹的統(tǒng)治,建立金朝。國號為“大金”。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現(xiàn)代中國的東北的狩獵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nóng)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后被準許和其他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tǒng)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

    女真人

    族名

    《金史·世紀》記載:“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號勿吉。勿吉古肅慎地也。元魏時,勿吉有七部:隋稱靺鞨;唐初,有黑水靺鞨,粟末靺鞨!彼纬苏f女真族“本名朱里真,番語。訛為女真”?梢姡炖镎媸菨h名。為避遼興宗耶律真的諱,改稱女直,也寫作女質。女真族一名,最早出現(xiàn)在7世紀。元朝文獻中的女真族,有女直、水達達、吾者野人、乞列迷、骨嵬等別稱。蒙古語中稱女真為阿勒壇,謂金帝阿勒壇汗,它本是全體女真人的族稱。[5] 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明朝皇帝朱棣派人到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招撫女真族。女真,原作“朱里真”,又作“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明朝中后期中原人稱之為韃靼、韃虜、北虜?shù)龋滠婈牨环Q為虜兵。后金天聰九年(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極發(fā)布改族名女真為滿洲的命令,從此,滿洲的名稱正式出現(xiàn)。

    歷史

    鶯歌嶺是新石器時期古人類生活居地的一處遺址。

    東北古民族選擇了這片土地繁衍生息。在鶯歌嶺遺址發(fā)現(xiàn)有陶器、石器和骨器。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鏃等,均通過打制、磨制和壓制而成;同時還出土有牙刀、牙錐、蚌刀、網(wǎng)墜、樺樹皮器等。

      從出土的歷史文物上看,網(wǎng)墜是肅慎人捕魚生活的用具,石鏃是肅慎人出行狩獵的工具,小陶豬是肅慎人馴養(yǎng)家畜的佐證,鹿角鋤是肅慎人原始農(nóng)業(yè)發(fā)端的標志。說明,肅慎人當年是以漁獵為主正逐步向原始農(nóng)業(yè)和畜牧業(yè)過渡的特定的歷史時期。

      漢四郡地區(qū)在明朝中葉之前有大量粟末靺鞨及其同族人女真分布。傳說女真族的始祖完顏函普,粟末靺鞨族人,有兄阿古迪、弟;罾。

      在唐朝貞觀年間,因粟末靺鞨氏族離散,年逾六十的函普,從高麗舊居(實為剛剛為王氏高麗征服的新羅舊地)出走。他的哥哥信佛,留在了高麗,只有;罾镫S他出來。走到完顏部時,正巧碰上人們互爭財物,械斗不已,函普出面調停,平息了事態(tài)。作為酬謝,完顏部送給了他一頭青牛。為了在這里站穩(wěn)腳跟,他又用這頭青牛作為聘禮,和完顏部的一個六十歲老婦人的女兒結了婚,婚后生了二男一女,他和他的子女們理所當然地就成了完顏部人。

    由于王氏高麗政權創(chuàng)立后,積極北上擴張侵占半島北部中國領土,長白山東麓的女真故土乙離骨嶺(今朝鮮咸鏡北道咸鏡山)一帶,成為兵家交戰(zhàn)的多難之鄉(xiāng),居民紛紛遷走避難。居住在半島北部的女真部落的三兄弟老大阿古乃遷徙遼東半島,老三保活里遷徙瀕海地區(qū)的耶懶,老二函普來到了牡丹江之濱的生女真完顏部卜干水旁居住。

    按隋唐時期靺鞨族的南支粟末靺鞨被高句麗征服,高句麗全盛時期統(tǒng)治半島北部的漢四郡地區(qū),而粟末靺鞨人多為高句麗王國的雇傭軍,因此后世多將粟末靺鞨與高句麗、高麗(高句麗簡稱,與后世王氏高麗不同)混淆。

    遼朝時期

    遼朝女真族分布范圍較廣:南起鴨綠江、長白山一帶,北至黑龍江中游,東抵日本海。居于咸州(今遼寧開原)東北至束沫江(今松花江)之間,以輝發(fā)河流域為中心的稱之為“回跋”(回霸);居于松花江以北、寧江州(今吉林夫余石頭城子)東北,直至黑龍江中下游的稱之為“生女真”;居烏蘇里江以東而近東海 (日本海)的稱之為“東海女真”。

    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袞、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寧江州(今吉林扶余縣)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后來建立了金朝的完顏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

    完顏部居住在鴨綠江上游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里真人組成的,與采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完顏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游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完顏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游,而完顏部就定居在完達山。完達山,相傳是完顏部人女真王到過的地方,主峰在黑龍江中游北岸的俄國境內。

    遼朝還特別設了一些王府,目的在于以女真治女真。北女真分布在遼河中游一帶,遼設北女真國大王府、北女真兵馬司管轄;南女真:分布在遼東半島上,遼設南女真國大王府、南女真湯河司管轄;鴨綠江女真:分布在鴨綠江一帶,遼設鴨綠江女真大王府管轄;長白山女真部:分布在長白山一帶,遼設長白山女真大王府管轄;蒲盧毛朵部;分布在海蘭江流域,遼設蒲盧毛朵部大王府管轄。

    金朝建國

    在11世紀,在東北亞的土地上生活著從黑水靺鞨遺留下來的通古斯族群的女真族。并在11世紀向契丹(遼朝)稱臣。狩獵在女真人的社會經(jīng)濟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一些部落中,甚至還是主要的生產(chǎn)方法。他們在每年春三月至五月,秋七月至十月,在山林里獵取各種野獸,并制作皮張。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狩獵所必需。富家養(yǎng)馬,千百成群。一般人戶,也有馬十余匹。

    生女真分為幾十個部落,其中完顏部較大。完顏函普時女真已進入父權制的氏族社會末期,11世紀初,完顏綏可時又遷居到海古水,社會發(fā)生了顯著的變革,開始冶鐵、耕墾樹藝、修筑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之側。其子石魯作酋長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lián)盟。石魯之子完顏烏古乃又合并了許多部落。女真龐大的軍事部落聯(lián)盟就形成于完顏烏古乃時期,但是聯(lián)盟內部不是團結和十分鞏固的。此后主要是圍繞聯(lián)盟首長和國相而發(fā)生斗爭。

    女真人從事狩獵和對作戰(zhàn),都需要弓箭作為工具和武器。本族的冶鐵業(yè),主要用于制造武器和鎧甲,甚至輸入的農(nóng)器和鐵鍋,也加以溶煉改鑄。冶鐵業(yè)的發(fā)展,不僅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力的提高,也極大地增強了對外作戰(zhàn)的能力。

    遼天慶三年(1113年),烏古乃之孫完顏阿骨打繼立,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領導當時東北的漢族、渤海族、契丹族、室韋族、鐵驪族、兀惹族人民共同反遼。他生前還和北宋達成協(xié)議,南北夾攻遼軍,計劃協(xié)助北宋收回燕云十六州。宋、金間的海上交通也日益頻繁。

    收國元年(1115年),完顏阿骨打統(tǒng)一女真各部,并驅逐契丹的統(tǒng)治,建立金朝。國號為“大金”。 國號來源有人說是來自發(fā)源地金水(阿什河),也有說是為取金不腐不壞之意。起先,女真人保持著在現(xiàn)代中國的東北的狩獵的生活方式,兼有漁獵、農(nóng)耕和畜牧。除此之外,在都市里保持著軍隊的生活方式。最后被準許和其他種族通婚。而金朝的統(tǒng)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響。金建國后,就展開以遼五京為戰(zhàn)略目標的金滅遼之戰(zhàn),并且在很短的時間內攻打下了遼朝的北方首都上京。然后與漢人宋朝建立海上之盟共同對抗遼朝。

    天會三年(1125年),滅遼成功后獲得遼朝的大部分土地,由于燕云十六州的張覺事件,金朝與宋國的聯(lián)盟破裂。金大舉攻宋,并在宋朝北部建立了齊,楚等傀儡政權。稍后,北方這些土地都納入金的路州制度中。

    天會四年(1126年),金人占領了宋朝的首都開封,并且一度把宋朝軍隊趕到了長江以南。兩國軍隊經(jīng)常對峙于淮河一帶。

    阿骨打在繁忙的戰(zhàn)爭年代,仍很注意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對黑龍江流域的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也做了不少努力。他還創(chuàng)制了女真文字。金朝采用了宋,遼官制。在地方上,州縣制與猛安謀克制并行。猛安謀克,是女真族在氏族社會末期的部落聯(lián)盟組織。

    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之后,金朝面對于北方的蒙古人和南方的宋朝兩面作戰(zhàn),在蒙古人的攻擊下,在貞祐三年(1215年)不得不把首都金中都(現(xiàn)代北京)遷移到了開封。

    天興三年(1234年),蒙古人摧毀了金朝。金朝滅亡后,女真人仍是散居于關東,分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13]

    元朝時期

    在元朝施行“若女直、契丹生西北不通漢語者,同蒙古人;女直生長漢地,同漢人”的政策下把這些約占金朝女真總人口五分之三的女真人不作女真看待。

    金亡后,女真成了蒙古汗國的被統(tǒng)治民族。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女真人為元王朝管轄下的居民。蒙古汗國和元王朝對女真的管理,集中反映了女真與蒙古兩族在政治、經(jīng)濟方面的關系。首先是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qū)設置了路、府、所一套行政機構,“設官牧民,隨俗而治”。

    1235年(即乙未歲,金亡后的第二年),在圖門江北一帶設開元(治所在今東寧縣東)、南京(治所在今吉林省延吉市東)兩萬戶府后,接著在其它女真人居住區(qū)設立許多路、府、所,管理諸支女真人。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改遼東路總管府為開元路,女真人皆被納入開元路。在遼陽、沈陽等路相繼成立后,開元路只管轄沈陽路以北(今遼寧省鐵嶺市北)的女真人,南部的女真人由沈陽、遼陽等路分別統(tǒng)領。為了對分散的、處于后進階段上的水達達等“隨俗而治”。

    皇慶元年(1312年)前將開元路東北部地區(qū)劃設水達達路,與開元路同屬遼陽行省管轄。水達達路是元朝女真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元王朝在其境內先后設立了許多府所。見于史籍的除前述桃溫等5個軍民萬戶府和水達達、肇州2個屯田萬戶府外,在黑龍江口奴兒干地方設有征東元帥府,府治在阿姆貢河對岸的特林地方;在黑龍江下游立吾者野人乞列迷等處諸軍萬戶府,治所在阿紐依河與黑龍江匯合處的哈兒分地方;在今烏蘇里江流域設阿速古兒(烏蘇里江古名)千戶所;在今俄羅斯境內濱海地區(qū)置有鯨海(今日本海)、木答哈、牙蘭千戶所。

    元朝統(tǒng)治者通過上述機構和職官,在女真地區(qū)征收賦稅、簽軍應役、發(fā)布禁令等,實施全面政治統(tǒng)治。元朝向女真征收的賦稅是實物,有糧食、布匹、各種野獸皮張和海東青等。不過由于諸支女真人所從事的主要生產(chǎn)不一,故繳納的實物也各有側重。蒙古貴族在女真人中簽軍應役,主要在元朝建立前后。首見于中統(tǒng)四年(1263年)。是年,元王朝命亦里不花在“女直、水達達及乞列賓地合簽鎮(zhèn)守軍”3000人,調歸塔匣來領之。

    元朝在女真地區(qū)發(fā)布過的禁令,有屠殺之禁、酒禁、弓矢(捕獵)之禁、出產(chǎn)金銀禁。這些禁令極大多數(shù)是為防止女真反抗而發(fā)布的。這不僅反映在這些禁令都發(fā)布在元初,隨著元王朝統(tǒng)治在全國的鞏固先后解除,尤能說明這一實質的是后兩項禁令。因為狩獵和生產(chǎn)金銀本是正常的社會生產(chǎn),狩獵還是女真人解決衣食之需的傳統(tǒng)社會生產(chǎn)部門,所以詔令禁止,顯然是因這兩種生產(chǎn)與“強兵”和制造兵器有密切聯(lián)系。

    明朝時期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以馮勝為大將軍出征海西。作為故元在非蒙古地區(qū)最后的抵抗勢力,納哈出自覺難以維持,于是選擇投降,明朝打開了通往遼東之路。納哈出降明后,明軍進據(jù)松花江南北兩岸,處于原元統(tǒng)治下的女真等各部,相繼“悉境歸附”。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朝收回高麗所據(jù)之遼東領土,并與其劃界于鴨綠江,還阻止高麗對女真進行管制。高麗禑王上表抗辯,遭明太祖駁回。

    永樂初年,胡里改萬戶阿哈出、斡朵里萬戶猛哥帖木兒相繼入明朝見。此事,已經(jīng)取代高麗的朝鮮王朝上表明廷,希望能夠召回猛哥帖木兒,但明朝沒有同意。明成祖設置建州衛(wèi)和建州左衛(wèi)軍民指揮使司,分別以二人為指揮使。后來,猛哥帖木兒等還隨明成祖親征阿魯臺。隨著阿哈出、猛哥帖木兒等人的入明朝見,女真諸首領歸附之人也越來越多。明朝遂以“眾建之而分其力”的辦法,陸續(xù)設置384衛(wèi)、24所、7地面、7站、1寨。朝廷還在此之上設立奴兒干都司管轄諸衛(wèi)所,前期由海西女真人、內官亦失哈擔任鎮(zhèn)守太監(jiān)經(jīng)略該地區(qū),后因長期棄置于宣德九年(1434年)正式裁撤。永樂以后,海西女真、建州女真各部被迫南遷。建州女真幾經(jīng)遷徙,到英宗正統(tǒng)時,逐漸穩(wěn)定下來,定居于渾河上游。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建州衛(wèi)、建州左衛(wèi)、建州右衛(wèi),在明朝統(tǒng)治下形成一個強大的部落。“建州三衛(wèi)”的出現(xiàn),標志了滿族主體部分的形成。在女真族的旗幟下,不止是女真各部,還有赫哲族、鄂倫春族、錫伯族的先民們,也采用了女真族的名號。

    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太師也先對明朝進攻,在土木堡擊敗明軍,俘獲親征的明英宗。一些建州和海西的衛(wèi)所趁機向遼東進攻以配合也先的軍事行動。然而,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女真衛(wèi)所遭到了也先的攻擊,許多女真世襲首領因遭到也先所部劫掠,失去了世襲的憑證,他們后來只能以中書舍人的名義進行朝貢,可獲得的賞賜比之前少了很多。自此,明朝對于女真的威信開始衰落,女真諸部逐漸失去控制。一些首領甚至敢于公然向明朝挑戰(zhàn),劫掠遼東地區(qū)。也大約是在這一時期,女真文徹底失傳,女真人主要改用蒙古文為書面語言,一少部分則使用漢語。當時女真人已大致形成建州、海西和野人三大部分。其中建州同海西從牡丹江流域逐漸南遷至遼東一帶,并定居于此。

    明朝面對女真勢力的發(fā)展,感到極大的威脅,為了加強對女真的控制,鞏固其統(tǒng)治,采取“分其枝,離其勢,互合爭長仇殺,以貽中國之安”,以致女真各部“各自雄長,不相歸一”,彼此互相牽制,陷于分裂、混戰(zhàn)不休的狀態(tài)。這給女真各部帶來了沉重的災難,統(tǒng)一已成為人心所向。

    后金崛起

    自元以降,三百多年里,女真人由于渙散分裂,先后隸于元、明君主之下,受盡了壓迫剝削。明朝皇帝及文武官將,賤視女真,稱其為“東夷”,任意欺凌,百般盤剝。萬歷十一年(1583年),出身建州左衛(wèi)指揮使世家的努爾哈赤因祖、父被明朝誤殺,以先人所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開始了他之后建國稱汗的道路。

    萬歷十七年(1589年),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 后加授龍虎將軍。與之前一味臣服或選擇同明朝直接對抗的諸多女真領袖不同,努爾哈赤起初仍然依靠明廷所授予的官職來發(fā)展自己的實力,表面稱臣,暗中稱雄,很好地利用時局,逐漸在大體上統(tǒng)一女真、降服臨近蒙古諸部。期間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了八旗制度以凝聚部眾,八旗制的確立,標志著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宏偉事業(yè)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還令手下學者額爾德尼和大臣噶蓋根據(jù)蒙古字母創(chuàng)制新的文字來拼讀滿文,逐漸解決了當時女真人書面交流只能使用蒙文或漢文所帶來的諸多不便。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認為時機已經(jīng)成熟,于是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建元天命。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fā)布七大恨正式誓師伐明,其后接連攻克開原、鐵嶺、遼陽、沈陽等地,并遷都沈陽。后金進入遼沈地區(qū)之后,一方面下令收養(yǎng)歸降漢人,另一方面卻推行剃發(fā)、大量遷民、清查糧食、征發(fā)差役等弊政,激起了遼東漢人的反抗,他們有的逃亡,有的則針對女真人采取投毒、襲殺、暴亂等反抗方式,給后金在遼沈地區(qū)的統(tǒng)治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對此,努爾哈赤采取了強力鎮(zhèn)壓的手段,許多漢人被殺,剩余則降為奴仆,編入莊田。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zhàn)失利后不久去世,繼任者皇太極恢復了部分漢人的原有待遇,同時開科取儒,使得漢人地位獲得顯著提高,緩和了后金內部女真同漢人之間的矛盾;侍珮O還將后金所屬漢人和蒙古人等也一同編入八旗制度,創(chuàng)建了漢軍和蒙古八旗。他們同滿洲一樣,也被稱作旗人。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改族名諸申為滿洲。

    崇德元年(1636年),又改國號大金為“大清”,去汗號而稱帝,并改元“崇德”,追尊其父努爾哈赤為清太祖。在皇太極統(tǒng)治時期,他曾幾次率軍繞道蒙古攻打北京等地,但終因明朝關寧錦防線的阻隔,始終無法對關內地區(qū)進行有效控制。

    清朝時期

    順治元年(1644年),吳三桂與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激戰(zhàn)于山海關。吳三桂以“材帛”、“割地”為條件向后金求援,多爾袞率滿洲清軍入關參戰(zhàn),并正式遷都北京,征服全國,開始了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

    康熙元年(1662年),世祖順治帝福臨崩。圣祖玄燁繼位,此后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君主長達一百三十四年的勵精圖治,使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這就是被歷史學家稱為“中國四大盛世”之一的“康乾盛世”。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抗擊外國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績不可否定。從康熙初年到鴉片戰(zhàn)爭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tǒng)一臺灣等國內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特別是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wèi)戰(zhàn)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jù)各地區(qū)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jīng)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guī)!案耐翚w流”和乾隆一朝設制駐藏大臣、伊犁將軍,確定了對全國各地區(qū)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確的疆域范圍,而且有完整的穩(wěn)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tǒng)一和領土主權,起了關鍵的作用。這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樹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滿族,處于組織和統(tǒng)帥的歷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但到了乾隆后期,滿族統(tǒng)治集團日益腐敗,社會矛盾日漸加深,在乾隆帝執(zhí)政后期和嘉慶時期,中國先后爆發(fā)了聲勢浩大的“九溪十八峒各民族人民大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和“天理教起義”,均給予清王朝以沉重打擊。同時,由于滿族統(tǒng)治階層出于自身統(tǒng)治的需要,大興“文字獄”并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極大地鉗制了中國人民的思想,使中國失去了接觸世界的機會,逐步落后于西方各國。

    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清朝開始被列強侵害,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不滿情緒增加,國家每況愈下,各民族起義四起,特別是咸豐、同治年間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極大的動搖了滿族的統(tǒng)治基礎。雖然在咸豐、同治、光緒三朝,部分滿族統(tǒng)治階級和漢族大臣企圖通過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庚子后新政(俗稱清末新政)等手段先后圖強,可惜均以失敗告終。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清政府被推翻,此后滿洲族改稱“滿族”,解放后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滿族到了今天仍主要聚居于中國東北、華北一帶,散居全國。

    文化

    文學

    進入中原后,搶劫到大批漢族圖書,一批漢族文人前來歸附,使女真文化發(fā)展起來。女真貴族自幼學習漢族語 文和各種文化知識,朝廷還采用駢體文寫詔諭和奏章。唐、宋詩詞,也是金朝宮廷文學的主要形式。女真貴族完顏躊,能詩善畫,他在《思歸詩》中有“新詩淡似鵝黃酒,歸思濃如鴨綠江”這樣頗為風趣的詩句。

    文字

    女真人起初并無文字,受契丹政權節(jié)制初期亦鮮通契丹語文。從阿骨打祖輩頗剌淑(金肅宗)起始習契丹語,阿骨打本人也懂契丹語。在破遼后,完顏阿骨打才掌握契丹文及漢文,并令子弟主習契丹文。金立國后的內外公文幾乎全用契丹文,但這與金人女真語畢竟頗有距離,于是,阿骨打便命令曾習契丹字和漢字的臣僚完顏希尹和葉魯,以契丹大字和漢字為基礎試制女真文字,并于天輔三年(1119年)詔令頒行,這就是后來的女真大字。20年后的天眷元年(1138年),熙宗完顏亶參照契丹字創(chuàng)制頒布了另一種女真文字,即后世所稱女真小字。時頒字詔稱:“百姓誥命,女直、契丹、漢人,各用本字,渤海人同漢人!

    這時,女真大字開始用于官方文件,而小字還待修訂,直到皇統(tǒng)五年(1145年)才開始使用。到此時,女真大小字與契丹文、漢文一道并行金國;海陵朝開始有女真、契丹字書寫測試。世宗朝頒行女真字經(jīng)書并多層級選拔貴族子弟匯集中都(今北京)集中教習,且于大定十三年(1173年)建立女真進士策、詩會試制度,兼設女真國子學及諸路府學。

    哀宗時女真小字入傳朝鮮半島,金亡后僅留居東北故地的女真諸部中尚有上層人士精通女真文。在與明朝政府交通往來時,女真人以女真字作表文酬答。明廷設四夷館及后來的會同館,設專人學習女真字以應付交往需要,現(xiàn)存由兩館所編的《女真譯語》便是明證。15世紀中葉,蒙古文化對女真人影響加劇,女真人漸習蒙古語文,并借以書寫自己的語言,女真文終于弛廢不傳。[41]

    金朝創(chuàng)制女真字的主要目的是宣示民族國家的形象,故而在女真字制成后主要用于官方文件的書寫,直到金朝中后期的12世紀,才用這兩套文字將漢文典籍女真化。在1234年金國被蒙古滅亡之后,此文字仍然繼續(xù)使用于今中國東北女真各部,金國文字是東北通古斯諸部的溝通媒介,由此亦可推斷女真文字的實際使用時間應該為400多年。一直到15世紀中葉女真崛起,努爾哈赤創(chuàng)造無圈點滿文才逐漸停止使用。傳世至今的女真文字總量不多,且以大字為多(對此亦有不同看法)。女真文文獻形式有圖書、碑銘、銅鏡、印鑒、題記等。

    宗教

    薩滿教

    女真族人和世界其它民族相同,經(jīng)歷了其原始宗教的信仰階段,這就是女真人初期再現(xiàn)出來的對自然力和自然物的崇拜,是為多神教的表達形式薩滿教;顒佑跂|北一帶的古代少數(shù)民族多信天道,主張萬物有靈,在諸種神靈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齋戒”。還有于月望祭七星的習俗。此為薩滿教產(chǎn)生的由來。金政權建立以后,薩滿教并沒有消失,仍然繼續(xù)在上京一帶流傳。由女真風俗而流傳下來拜天之禮俗,發(fā)展為帝王之禮,更趨完備。

    佛教

    金政權建立之后,女真人在流人和契丹人的影響之下,很快地接受了佛教思想,信之甚篤,奉之虔誠,佛教遂發(fā)展起來。

    在金太宗天會元年(1123年)十月,就已經(jīng)有了金上京最早的寺廟慶元寺,在不久之后,金太宗即皈依佛門。到了金熙宗時,佛教逐漸受到女真統(tǒng)治者的重視,金上京城內外廣修佛寺,講經(jīng)活動日益增多,女真上層貴族以及平民百姓,都信仰佛教,"雖貴戚望族,多舍男女為僧尼"。金之佛教與漢人同,男方出家謂僧,女子則謂尼。僧尼的等級森嚴,從稱號、服飾、人從上都有區(qū)別,且權力很大。在京僧,曰國師,帥府曰僧錄、僧正,郡曰都綱,縣曰維那。披剃威儀與南宋一樣。在京之國師,威儀如五者,穿紅袈裟,升堂問話和講經(jīng),與南朝等;僧錄、僧正必擇其道行高者,限三年為一任,任滿則另選高人;在郡縣官府的僧人,則給他們配備從人,和尚或尼姑有犯戒、犯罪等,由他們處理,也是三年一換。熙宗時期,佛教的勢力繼續(xù)發(fā)展。皇室與寺院的關系依然十分密切。海陵王的嫡母徒單皇太后,積極支持佛教活動。

    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在建州衛(wèi)置僧綱司,以女真僧人塔兒馬班為都綱。永樂年間,明還在奴兒干都司所在地建永寧寺,說明東海女真中也有信佛者。

    道教

    金朝時期的道教也很發(fā)達,其活動和信徒與佛教基本相等。許多北方的地主及其知識分子因其失意,遁跡玄門,由之謀求出身,終于演成道教于北方的繁盛,創(chuàng)立了許多新的道教宗派。金統(tǒng)治者迷信,對道教也如佛教的管理,道觀遂于各地陸續(xù)興修。在金上京地區(qū)興起的教派主要有太一教、大道教。

    樂舞

    金朝女真族的歌舞音樂也受中原影響,常用樂器有的簫、琵琶、笙、鼓之類。宮廷樂工、歌女也能表演柳永的《望海潮》一類的樂曲。

    遼中期公元十一世紀生女真族完顏部徙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畔)繁衍生息,青年男女行歌于途中對歌求偶,產(chǎn)生《女真戀歌》、《鷓鴣曲》;金建國后(1115年),《臻蓬蓬歌》入主中原,成為漢族官民效仿的流行歌舞,元代稱之為倒啦,明清稱蹦蹦,碰碰歌,建國后改為“二人轉”。

    經(jīng)濟

    農(nóng)業(yè)

    女真族在奪取了遼朝政權以后,強令中原人口搬遷到黑龍江流域。人來多了以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有所發(fā)展,如松花江畔的肇州、冷山一帶,不僅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從外地移植回鶻豆、西瓜、紅芍藥、桃樹、李樹。

    女真在建國之初就確定了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方針,提倡不忘稼穡的艱難,所到之處屯種,輕徭薄賦以勸農(nóng),特別是金太宗在對宋戰(zhàn)爭已取得勝利之后,把獎勵農(nóng)桑作為恢復生產(chǎn)的主要政策。從太宗起經(jīng)熙宗、海陵王到世宗大定、章宗明昌,北方各族人民在較為安定的生產(chǎn)環(huán)境中,從事正常的生產(chǎn)勞動,使北方農(nóng)業(yè)逐漸走向恢復、發(fā)展和繁榮!爱敶酥畷r,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余”,“天下治平,四民安居”,號稱“小康”。

    金朝在東北農(nóng)業(yè)開發(fā)史中是承前啟后的,占有重要的一頁。金朝女真興起,以其地為“內地”,稱上京(今黑龍江阿城南),以此為中心空前地開發(fā)和發(fā)展了東北邊疆地區(qū)的農(nóng)業(yè),成為一個地域遼闊的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南與咸平(今遼寧開原北)、東京(今遼陽)、北京(今內蒙古寧城西)農(nóng)業(yè)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相連。

    牧業(yè)

    牧業(yè)在女真部族的社會生產(chǎn)中長期占著重要地位。隨著鐵器的出現(xiàn)和使用,社會生產(chǎn)力的增長,農(nóng)業(yè)不斷發(fā)展并成為社會生產(chǎn)的主要部門,但牧業(yè)仍占有重要地位,并由遷徙不常的游牧向較高的定居的牧業(yè)發(fā)展。生女真在建國前有著相當繁榮的牧業(yè),《金史·世紀》記載:臘醅、麻產(chǎn)時常掠取拉林河及穆宗的牧馬,交結諸部,因此兩部時常發(fā)生戰(zhàn)爭。

    遼圣宗統(tǒng)和四年(986年)討伐女真所獲生口 10余萬,馬20余萬及諸物。太平六年(1025年),黃翩入女真界徇地,俘獲人、馬、牛、豕,不可勝數(shù)。金占領遼契丹人活動的草原地區(qū),增大了牧業(yè)在社會中的成分,對牧業(yè)的發(fā)展是相當重視的。

    手工業(yè)

    金兵從中原大肆擄掠木匠、造船匠,來自中原的工匠廣泛運用中原建筑的工藝流程和風格。開礦、冶煉也有了較高的技術水平。礦洞、冶鐵爐、金銀制品、陶瓷燒制、鐵制農(nóng)具的生產(chǎn)技術都超過遼朝,但與中原的質量還有不及。如鑄銅以銅鏡居多,工藝一般雖較粗糙,不過也有像在黑龍江阿城縣出土的雙龍紋銅鏡這樣的精品。

    社會

    組織

    女真部落聯(lián)盟發(fā)展的層次,最初是把親近的分散的氏族部落聯(lián)合起來,出現(xiàn)眾多的地方的小聯(lián)盟,其次是把分散的不持久的小聯(lián)盟結集成為大的聯(lián)盟,最后以完顏部為核心,統(tǒng)一為一個鞏固持久的龐大的聯(lián)盟,這樣國家就即將產(chǎn)生了。在女真軍事部落聯(lián)盟時,存在著由氏族貴族組成的貴族議事會和人民大會。[49] 在女真氏族社會的氏族部落中,出現(xiàn)了私人家族的家兵和部落兵——猛安、謀克。開始是非常設的,后來發(fā)展為常設的軍隊。在女真社會中,當時還沒有出現(xiàn)私人土地所有制,但家族的占有制已經(jīng)出現(xiàn),土地所有制的最高權限向國家的代表者君主集中,這也是土地由公有制向私有制轉化的一種形式。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勃堇與勃極烈成為國家的一般官吏與高級官吏,史稱為官人和大官人。

    到了明朝末期,努爾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淵源于女真人長期流行的牛錄制。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努爾哈赤對牛錄制度進行了改革,他將陸續(xù)編立的牛錄,定為三百丁為一牛錄,旗分黃、白、紅、藍四色。萬歷四十三年,“將此四色鑲之為八色,成八固山(八旗)”,即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

    婚姻

    一夫一妻制是明朝女真的主要婚姻形式,但已出現(xiàn)一夫多妻制,也殘存群婚制。過多妻生活的,多為部落首領和富有戶。像建州衛(wèi)酋長李滿住有三妻,原分別為斡朵里、兀良哈、火刺溫人。殘存群婚制的,主要是處于邊遠地區(qū)的一些東海女真部落。乞列迷人“若娶其姊,則姊以下皆隨為妾”;與苦兀相鄰的部落里,流行朋友至家,“饋之艷妻,去則歸之”。當然,在建州、海西女真社會也有群婚制殘余,如建州女真人嫁娶“不擇族類”,有父死子妻其后母,兄死弟妻其嫂之俗;海西女真哈達部酋長王臺死后,其子康古陸即以其后母溫姐為妻。此外,女真社會普遍流行早婚,“年及十歲即娶”。后來,海西女真改為至十七八歲成婚,建州女真直到皇太極時代才規(guī)定,女子未及12歲而嫁者“罪之”。成婚前先有“約婚”(定婚)。約婚后,男家需向女家納甲胄、牛馬、奴婢等彩禮,已出現(xiàn)有的貧困戶至10年未納足彩禮而不能成婚者。

    喪葬

    喪葬人死,建州女真是停喪于家,殺牛以祭,3日后擇向陽處葬之。葬時,有將死者生前所穿衣服及乘馬隨葬之風,隨葬馬是殺后去其肉而葬其皮。海西女真流行樹葬(風葬),擇大樹置尸于上,隨葬之馬皮、尾和腳及生前所用弓箭等物掛于樹。東海女真諸部落葬俗比較原始,除有樹葬外,苦兀人父母死后,去其腸胃,將尸體曝曬干,出入背之于身,飲食必祭,3年后才“棄之”。乞列迷男女老死,“刳其腹焚之,以灰骨夾于木植之”;溺水死者,以魚叉叉其尸,用海豹皮包而埋之。示意可變海豹;被熊虎咬死者,“裸躑其尸作熊虎勢”,令人用箭射尸,帶箭埋之,示意可變熊虎。

    民族關系

    與蒙古

    女真與蒙古族間的經(jīng)濟關系,主要反映在蒙古貴族對女真統(tǒng)屬關系的來往中。首先,元統(tǒng)治者為了加強對女真人的管理,在其居住區(qū)內恢復了遼金時期的舊驛道,使處于黑龍江口的女真人西通蒙古地區(qū),南達元大都(今北京市)。其次,蒙古貴族在女真地區(qū)提倡屯田耕種,扶助農(nóng)耕,促進了女真社會的農(nóng)業(yè)發(fā)展。屯田處所,除前已述及的肇州及水達達屯田萬戶府外,還有不少女真人被遷到濱州、遼河、慶云等處專事耕耘,元朝發(fā)給農(nóng)具、耕牛。如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世祖“詔給蒙古人內附者及開元、南京、水達達等三萬人牛畜、田器”?傊鲜龇N種,從蒙古貴族方面說,雖是為了鞏固對女真人的統(tǒng)治,但也客觀上促進了女真與蒙古等族的交往和女真社會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保證了女真人的生活安定。

    女真輸出的物品,是每年向元朝繳納的糧食、布匹、青鼠皮等皮貨、海東青、珍珠。女真人輸出的土特產(chǎn)品,不僅滿足了蒙古貴族的奢侈享樂,也豐富了蒙古軍士及一般牧民的生活需要。

    女真與蒙古的關系還有另一面,即對女真人的民族壓迫和經(jīng)濟掠奪,迫使多次起兵反抗。元世祖時,“女直”與水達達趁乃顏叛亂之機,與乃顏“連結”,反抗蒙古貴族的統(tǒng)治。元末,有居于遼東的女真人鎖火奴興兵起義,宣稱為“大金子孫”,雖都被蒙古貴族鎮(zhèn)壓下去,但沖擊了元王朝的統(tǒng)治,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與高麗

    不少女真人和高麗人長期交錯居住,一直存在著密切的交往關系。女真人從高麗人方面學得先進生產(chǎn)技術和易得耕牛、鐵等生產(chǎn)、生活資料,高麗人則從女真方面換得生活所需的皮貨等物品。雜居的地區(qū)主要有兩處:一是合蘭府境內(今朝鮮咸鏡南、北道地區(qū)),直到明初,這里還是“女直、韃靼(即水達達)、高麗人”共同生息的主要場所。二是今遼河以東地區(qū),像沈州(今沈陽市)、遼河、慶云等地,或共居一地,或同于一處屯田。女真人與高麗國境內的居民亦有交往,主要是居于合蘭府境內的女真人。在蒙古與高麗爭戰(zhàn)之時,常入高麗國北境“剽掠”,有時多達3000人(朝鮮史籍稱為東真兵)。當蒙古貴族征服高麗國后,高麗國成了蒙古汗國的臣屬國,蒙古貴族下令禁止女真人“侵軼高麗國民”,不準“入高麗界剽掠”,使女真與高麗國民的交往,恢復正常。后來,女真地區(qū)發(fā)生自然災害,元王朝或向高麗國借糧,或令高麗國王運粟賑之。

    后裔

    中國大陸

    除女真族的直系后裔滿族外,尚有:甘肅省涇川縣涇河北岸尚存一女真族后裔群聚村落,全村約有3000余人,絕大部分姓完顏。村民都自稱自己是女真人完顏部的后裔。至今仍保留著傳統(tǒng)女真習俗,例如每逢年節(jié)都要集體到完顏宗祠祭祖、跳薩滿舞等。

    據(jù)甘肅省政協(xié)主席張懷群和涇川縣完顏滿族聯(lián)誼會會長完顏斌表示:據(jù)考證800多年前的金熙宗時期,涇川一帶就是宗弼的領地。完顏宗弼死后,海陵王就殺了完顏宗弼之子完顏亨。亨的家人遷居在九頂梅花山下。金朝末代皇帝完顏承麟的墓也在那里。

    河南共有5000多名姓完顏的女真后裔,分布在馬鋪、老莊、太清、賈灘、楊湖口等五鄉(xiāng)九村,共750余戶,近3000人。汝州市完顏莊、許昌縣完門村尚有2000余人,是從鹿邑遷入的。

    鹿邑女真后裔本為完顏氏,后改姓完氏。據(jù)《完氏宗譜》記載,他們是明朝萬歷年間從安徽肥東遷徙而來的。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因戰(zhàn)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xiàn)有完顏牌坊村)。明萬歷年間,完顏佩的10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

    臺灣

    臺灣有女真族的后裔,在彰化縣福興鄉(xiāng)的“粘厝莊”,是臺灣唯一的“生女真族”,彰化縣福興鄉(xiāng)“粘厝”居民,經(jīng)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證實,是由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開始向南遷,最后至臺灣墾荒。在福興鄉(xiāng)粘厝村的四、五百戶人家,其中有百分之九十都是粘姓,[50] 因此外人稱為“粘厝村”,或“粘厝莊”!罢池取本褪墙鹛嫱觐伆⒐谴虻暮蟠訉O。而粘姓始祖為粘罕,國立臺灣大學教授王德毅博士說:女真部族進入中原后,逐漸漢化,紛紛改姓,“完顏粘”這一支系,卻以名為姓,此為粘姓的由來。這支粘姓女真族原先住在東北吉林附近,金朝時代遷到河南宜陽,山東萊陽一帶到了第八代,其中一支為了逃避元末戰(zhàn)亂u2027始遷到福建泉州府晉江縣衙口鎮(zhèn)一帶,與清初名將施瑯的先世宗族,比鄰而居,粘、施兩族因而通婚,一直到18世紀,清廷鼓勵移墾臺灣,粘姓二十二代子孫粘萼,率領部分族人東遷臺灣鹿港西南海邊,當時一片荒涼,后來子孫繁衍,粘姓多了,就以村中居民姓氏,命名為粘厝,而今分為“頂粘”和“廈粘”兩村。

    依據(jù)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長期對中韓邊境的女真族研究而分析說:當然,臺灣境內也有許多非粘姓的女真族后裔,也自認非滿族的女真族后裔,以及非滿族的錫伯族后裔。[51]

    韓國

    國立嘉義大學教授王永一博士說,北朝鮮邊境鴨綠江與豆?jié)M江在元明時期有稱為西北面與東北面,即為女真族的聚居地區(qū)之一,其后裔大都融入為朝鮮民族,如韓國青海李氏始祖李之蘭就是女真族酋長之一,曾率領一群女真族投效李成桂陣營,協(xié)助朝鮮王朝建國,王永一博士也曾經(jīng)于2002年拜訪韓國青海李氏宗親會及其李之蘭后孫。韓國《朝鮮實錄》記載最詳盡。

    相關文章
    熱點文章
    推薦文章